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外感小便不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外感小便不利

外感小便不利為中醫證名,指因感受外邪而導致小便排出不暢或尿量減少的病症。此證首見於《症因脈治》卷四,主要分為以下幾種類型:

病因病機

外感小便不利的發病機理,主要與外邪侵襲人體,影響膀胱氣化功能有關。外邪可為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或疫癘之氣,其中以寒、濕、熱邪最為常見。根據不同邪氣性質及病位深淺,可分為以下證型:

1. 運氣小便不利

因歲運或客氣影響,導致天地氣化不暢,進而影響人體水液代謝。如濕氣太過,可致三焦氣化失司,水濕停滯膀胱,使小便不利。此類病症多與五運六氣學說相關,臨床可見小便短少、排尿不暢等症狀,並常伴隨全身濕困表現。

2. 傷寒小便不利

傷寒為外感風寒之邪,邪入太陽經或陽明經,影響膀胱氣化功能所致。在《傷寒論》中,太陽病可見「小便不利,微熱消渴」等證;陽明病則可能因熱結膀胱,導致小便短赤不利。此類證候多屬表邪未解或邪已化熱之象。

3. 陰寒小便不利

因陰寒之邪內侵,陽氣被遏,膀胱氣化失職,導致小便排出不暢。臨床表現為小便頻數而清長,或小便點滴難出,並伴有畏寒、肢冷、舌淡苔白等陽虛寒凝之象。《金匱要略》中提及「下焦虛寒,小便不利」,即屬此類。

辨證要點

外感小便不利的辨證要點在於區分外邪性質與病位:

  • 寒邪:多伴惡寒、無汗、小便清長或點滴難出。
  • 濕邪:常現身重、胸悶、小便渾濁或排出不暢。
  • 熱邪:易見發熱、小便短赤、灼熱疼痛等。
    臨床上需結合四診合參,尤其注意舌脈變化,以辨明病機。

治療上,中醫多依據邪氣性質及證型選擇相應治法,如解表利水、溫陽化氣、清熱利尿等,需結合具體證候辨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