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外感泄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外感泄瀉,病證名。因感受外邪所致的泄瀉。見《症因脈治》卷四。包括外感風瀉、外感寒邪瀉、外感中暑瀉、外感中熱瀉、外感濕瀉及肺燥作瀉,詳見各條。
外感泄瀉是指感受外邪所致的泄瀉。外邪侵襲人體,內外相搏,阻遏氣機,使脾失健運,水谷不化,而致泄瀉。外感泄瀉的病因病機,主要有以下幾點:
- 外邪侵襲。外邪侵襲人體,內外相搏,阻遏氣機,使脾失健運,水谷不化,而致泄瀉。外邪的種類很多,常見的有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等。
- 脾失健運。脾主運化,脾虛則運化失常,水谷不化,而致泄瀉。脾虛的原因很多,常見的有先天不足、後天失調、飲食不節、勞倦過度等。
- 氣機阻遏。外邪侵襲人體,內外相搏,阻遏氣機,使脾失健運,水谷不化,而致泄瀉。氣機阻遏的原因很多,常見的有情志不遂、飲食不節、勞倦過度等。
外感泄瀉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以下幾點:
- 腹痛腹瀉。腹痛是外感泄瀉的主要症狀之一,多表現為隱痛或脹痛,可伴有腸鳴。腹瀉是外感泄瀉的主要症狀之一,多表現為水瀉,糞便稀薄,色白或黃,量多,日數不等。
- 其他症狀。外感泄瀉的其他症狀,可根據不同的外邪及不同的病機而有所不同。風邪泄瀉,多見腹痛、腹瀉、腸鳴,伴有惡風、發熱、頭痛、無汗等症狀。寒邪泄瀉,多見腹痛、腹瀉、腸鳴,伴有惡寒、發熱、頭痛、無汗等症狀。暑邪泄瀉,多見腹痛、腹瀉、腸鳴,伴有煩熱、口渴、汗出等症狀。濕邪泄瀉,多見腹痛、腹瀉、腸鳴,伴有身重、倦怠、食欲不振等症狀。燥邪泄瀉,多見腹痛、腹瀉、腸鳴,伴有口乾、咽燥、鼻燥、皮膚乾燥等症狀。
外感泄瀉的治療,應根據不同的外邪及不同的病機而施以不同的治療方法。風邪泄瀉,宜疏風散寒,可用藿香正氣散、葛根芩連湯等。寒邪泄瀉,宜溫中散寒,可用附子理中湯、小建中湯等。暑邪泄瀉,宜清暑解熱,可用三仁湯、白虎湯等。濕邪泄瀉,宜利濕化痰,可用二陳湯、三仁湯等。燥邪泄瀉,宜潤燥通便,可用麻仁潤腸丸、大黃蟅蟲丸等。
外感泄瀉的預防,主要有以下幾點:
- 注意飲食衛生。飲食要清淡,不吃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。
- 增強體質。平時要注意鍛鍊身體,提高自身的免疫力。
- 避免外邪侵襲。外出時要注意防寒保暖,避免受涼。
外感泄瀉是一種常見的疾病,如果治療不當,可能會引起脫水、電解質紊亂等嚴重後果。因此,如果出現外感泄瀉的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耽誤病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