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外感休息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外感休息痢

病名:外感休息痢屬痢疾之一,因外感邪氣(如暑濕、熱毒或寒濕)侵襲腸道,初期失於表散,或過早使用收澀之藥,致邪氣未能徹底清除,伏留於腸間,引發痢疾反覆發作,時作時止,纏綿難癒。此證載於《症因脈治》卷四,為「休息痢」之特殊類型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感邪氣內陷:多因感受暑濕、濕熱或寒濕之邪,初期未及時解表透邪,或誤用固澀,使邪氣鬱遏腸道。
  2. 正虛邪伏:患者素體脾虛,或久痢傷正,正氣不足無力驅邪,致邪氣潛伏腸絡,伺機而發。
  3. 飲食勞倦誘發:稍進生冷油膩或勞累過度,便易引動伏邪,復發痢疾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下痢時發時止,發作時腹痛裡急,大便夾黏液或膿血;緩解期或輕度腹悶、食少乏力。
  • 兼症:或見低熱纏綿、舌苔厚膩(濕邪未淨),脈多細滑或弦滑。

治法與方藥

  • 發作期以清腸化濕、調氣活血為主,選方如芍藥湯(黃芩、黃連、芍藥、檳榔等)加減;若兼表證未解,可合荊防敗毒散透邪外出。
  • 緩解期宜健運脾胃、兼清餘邪,方用香砂六君子湯佐少量黃連、木香;若虛寒明顯,可選連理湯(理中湯加黃連)。
  • 伏邪深痼者,可參溫脾湯(附子、大黃、乾薑等)溫通並用,攻逐積滯。

鑒別要點
與純虛之休息痢不同,外感休息痢必有外邪蟄伏之因,且發作期濕熱或寒濕證候顯著,須注重透邪與扶正之權衡。

(按:本證治療需辨明邪正消長,避免早投收澀;古籍《張氏醫通》亦強調「痢疾初起,誤用固澀,邪留成休息」之戒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