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外感牙衄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外感牙衄
外感牙衄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外感風熱邪氣侵入陽明經,導致的齒牙出血之證。此證首載於《症因脈治》卷二十,其臨床特徵為突發性牙齦出血,並伴有外感風熱之象。
病因病機
外感牙衄主要由外邪內犯所致,具體可分為兩種情況:
- 太陽表邪內傳陽明:風熱之邪初犯太陽經,未得及時疏解,進而內傳陽明,循經上擾,迫血妄行,發為牙衄。
- 陽明本經熱盛:陽明經本多氣多血,若風熱直中陽明,或胃中鬱熱化火,循經上攻齒齦,灼傷絡脈,亦可致牙衄。
臨床表現
外感牙衄的主要症狀包括:
- 齒牙出血:出血量較多,起病較急,血色鮮紅。
- 外感症狀:身發寒熱、煩悶不安、頭額痛、目痛、鼻乾、不眠等。
- 陽明經熱象:或兼口渴、口臭、舌紅苔黃、脈浮數或洪大。
治療原則
本證治療以清熱解表為主,兼以涼血止血。根據邪氣所犯部位不同,可選用以下方劑:
- 葛根羌活湯:適用於太陽表邪未解,初傳陽明者,具有疏風解表、清泄陽明之效。
- 乾葛防風湯:適用於風熱偏盛,以頭痛、目赤為主要表現者,功能疏風清熱、涼血止衄。
- 乾葛清胃湯:適用於陽明胃熱熾盛,以口乾口臭、牙齦腫痛為甚者,重在清胃瀉火、涼血止血。
外感牙衄與一般衄血(如鼻衄、肌衄)有所不同,其病機側重於外邪內犯陽明經,治療時需兼顧解表與清裡,不可單純止血,以免留邪。歷代醫家對此證的論述,可參見《症因脈治》及衄血相關條目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