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外感遺尿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外感遺尿
病證名,指外感熱病過程中出現的小便失禁症狀,首見於《症因脈治》卷一。其病因多由溫邪逆傳心包,擾亂心神,致使神識昏蒙,膀胱失約,故見小便自遺。此證小便多呈黃赤,脈象數疾,屬熱邪內熾之象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外感遺尿主要與以下機制相關:
- 熱陷心包:溫病熱邪內傳心包,心神被蒙,下擾膀胱,導致溲溺失司。
- 肺熱下迫:外感風熱或燥邪侵肺,肺氣鬱閉,宣降失常,水道失調,繼發膀胱不固。
- 陽明腑實:熱邪內結腸胃,腑氣不通,燥熱上擾心神,下迫膀胱,引發遺溺。
辨證論治
此證以清心瀉火、通調水道為基本治法,臨床須依兼證配伍:
- 熱熾心包:症見神昏譫語、小便黃赤失禁,宜用 導赤各半湯(黃連、生地、木通、甘草梢等)清心利尿。
- 里實腑結:兼見腹滿便閉、潮熱汗出,宜 三化湯(厚朴、枳實、大黃、羌活)通腑泄熱。
- 表邪未解:若外感風寒未盡,惡寒發熱,溲遺且頻,可選 羌活防風湯 疏表化濕。
- 痰滯夾雜:痰熱內阻者用 導痰湯(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膽南星);食滯中焦者用 枳實消滯湯 消導和中。
相關鑑別
本證需與 內傷遺尿 相區別:後者多因腎氣不固、脾虛下陷或肝經濕熱所致,常見於慢性病或體質虛弱患者,病程較長,脈象多沉弱或弦滑,與外感熱病之急驟發病、脈數熱盛有異。
文獻參考
本證歸屬中醫「遺溺」「小便不禁」範疇,相關論述可參閱《溫病條辨》對熱入心包的治法,或《丹溪心法》對痰熱擾神之論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