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外感燥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外感燥痰

外感燥痰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時令燥熱之邪侵犯肺胃,導致津液耗傷、痰熱互結的病證,屬外感痰症之一,又稱「火痰」。此證多見於秋季燥令當行時,或因氣候異常乾燥,燥熱之邪從口鼻或皮毛侵襲人體,灼傷肺胃陰津,煉液成痰,形成燥熱挾痰之病理變化。

病因病機

外感燥痰主要由燥熱之邪外襲所致。根據《症因脈治·外感痰症》所述,其病機關鍵在於:

  1. 燥熱犯肺:燥邪最易傷肺,肺為嬌臟,喜潤惡燥,燥邪侵襲則肺失清肅,津液受灼,痰黏難咯。
  2. 熱灼胃津:燥熱之邪亦可內傳陽明,胃陰受損,津液不足,痰熱互結於中焦,使痰液更加黏稠。
  3. 痰火搏結:燥邪化火,痰與火相搏,痰因火而黏滯,火因痰而難消,形成「燥痰膠結」之象。

臨床表現

外感燥痰的主要症狀包括:

  • 發熱唇焦:因燥熱熾盛,耗傷陰津,故見身熱不退、口唇乾燥甚或皴裂。
  • 煩渴引飲:燥熱傷津,患者口渴明顯,喜飲冷水以緩解燥熱不適。
  • 喘咳短息:燥痰阻肺,肺失宣降,故見咳嗽氣喘,呼吸短促,時作時止。
  • 痰黏難咯:痰因燥熱而黏稠,咯吐困難,或痰中帶有血絲,乃燥傷肺絡之徵。
  • 舌脈特點:舌質紅絳、苔黃燥或少苔,脈多見細數或滑數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外感燥痰,當以清熱潤燥、降火化痰為主。可選用以下方劑加減:

  1. 竹葉石膏湯(《傷寒論》)

    • 組成:竹葉、石膏、半夏、麥冬、人參、甘草、粳米。
    • 功用:清熱生津,益氣和胃,適用於燥熱傷津兼氣陰不足者。
  2. 二母石膏湯

    • 組成:知母、貝母(川貝)、石膏、甘草等。
    • 功用:清肺瀉火,化痰止咳,尤擅治燥痰阻肺之咳喘。
  3. 二母二陳湯

    • 組成:知母、貝母(川貝)、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甘草。
    • 功用:燥濕化痰兼清熱潤燥,適用於痰熱膠結而兼脾濕者。

若燥熱傷陰較甚,可酌加沙參、麥冬、天花粉等養陰生津;痰中帶血者,可加白茅根、側柏葉以涼血止血;若燥結便秘,可佐杏仁、瓜蔞仁潤腸通便。

相關條目

外感燥痰與「燥痰」(內傷燥痰)雖有相似之處,但病因病機不同:

  • 外感燥痰:因外邪(燥熱)侵襲所致,多屬實證。
  • 內傷燥痰:因陰虛內燥或久病耗傷肺腎之陰,痰少而黏,屬虛證或虛中夾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