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外感中熱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外感中熱瀉
病證名,屬中醫泄瀉範疇,由內有積熱、外感熱邪所致。首見於《症因脈治》卷四,其病機為熱邪內熾,灼傷津液,擾動腸道,致使傳導失司而發為泄瀉。
臨床表現
- 熱象顯著:身熱、口渴引飲、唇乾齒燥、面赤煩躁。
- 腸道症狀:小腹疼痛,痛即欲瀉,瀉後痛暫緩,繼而復作;肛門灼熱如焚,糞色黃赤,或夾黏滯。
- 二便異常:小便短赤澀痛,或兼大便溏瀉不爽。
病因病機
- 內因:脾胃素有蘊熱,或過食辛辣炙煿,積熱內生。
- 外因:感受暑熱或風熱之邪,外邪與內熱相搏,下迫大腸,致清濁不分,發為熱瀉。
- 病位:主涉陽明胃腸,甚則波及少陰(津傷)或厥陰(熱擾風動)。
脈象與辨證
- 浮數脈:熱邪偏表,多兼風熱犯肺,宜解表清裏。
- 沉數或數實脈:裏熱壅盛,腸道熱結,需通腑泄熱。
治法與方藥
-
表熱明顯者(脈浮數)
- 治法:疏風解表,清熱止瀉。
- 方藥:柴葛芩連湯(柴胡、葛根、黃芩、黃連),解肌退熱兼清腸道濕熱。
-
裏熱熾盛者(脈沉數或數實)
- 治法:瀉火通腑,調氣止瀉。
- 方藥:家秘枳殼黃連湯(枳殼、黃連、陳皮等)合六一散(滑石、甘草),清熱利濕,調暢氣機。
-
濕熱膠結,二便澀滯者
- 治法:清熱利濕,前後分消。
- 方藥:八正散(瞿麥、萹蓄、滑石、木通等),導濕熱從小便而出。
鑑別要點
- 與「暑瀉」區別:暑瀉多因暑濕交困,症見胸悶脘痞、苔膩,而本證以熱灼津傷為主。
- 與「食滯瀉」區別:食滯者噯腐吞酸,瀉下臭穢,外感中熱瀉則以肛熱煩渴為特徵。
相關名詞延伸
- 熱瀉:廣義泛指因熱致瀉,外感中熱瀉屬其子類,然更強調「外邪引動內熱」之病機。
- 協熱下利:見於《傷寒論》,為表證未解而熱陷陽明,與本證相似,然病機深淺有異。
本證治療需緊扣「清熱」大法,視表裏輕重分治,兼顧護陰,以防熱邪耗傷正津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