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唇下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唇下縱
唇下縱為中醫病狀名,指口唇肌肉鬆弛下垂之症,多因脾氣虛弱或脾位下移所致。《靈樞·本臟》明確記載:「唇下縱者,脾下。」此論述揭示唇部形態與脾臟功能之密切關聯。
中醫病機分析
中醫認為,脾主肌肉,開竅於口,其華在唇。脾氣健運,則肌肉豐盈,口唇紅潤緊緻;若脾氣虛衰,運化失職,則肌肉失養,鬆弛無力,表現為唇下縱。此外,脾位下移(如中氣下陷)亦可導致唇部失去承托而下垂。此症常見於長期勞倦、飲食不節,或久病耗傷脾氣者。
相關證候辨析
- 脾氣虛證:除唇下縱外,多伴面色萎黃、倦怠乏力、食少腹脹、大便溏薄等,舌淡苔白,脈緩弱。
- 中氣下陷證:若兼見臟器下垂(如胃下垂、脫肛)、氣短懶言、頭暈目眩等,則屬脾虛升舉無力之象。
- 脾陽不足證:若唇下縱伴四肢不溫、畏寒喜暖、水腫等,則為脾陽虛衰,溫煦失司所致。
古籍論述延伸
除《靈樞》外,《黃帝內經》亦強調「脾病者,唇黃」;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指出:「脾虛則唇緩縱。」後世醫家多從補脾益氣、升陽舉陷論治,如補中益氣湯、參苓白朮散等方劑,皆可隨證加減。
唇診與整體觀
中醫診法重視「望唇」,唇下縱不僅反映脾病,亦可能與其他臟腑相關。如肝鬱克脾、腎陽不溫脾土等,皆可間接導致此症,故臨床須結合四診合參,辨明根本病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