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外感中暑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外感中暑瀉
病證名,屬中醫洩瀉範疇,特指夏秋之際因感受暑濕之邪而引發的急性腹瀉。本病首見於明代醫家秦景明所著《症因脈治》卷四,其發病多因暑熱夾濕,侵襲脾胃,導致清濁不分、升降失常而成。
病因病機
暑為陽邪,其性炎上;濕為陰邪,其性黏滯。夏秋之交,溽暑蒸騰,人體易感暑濕。若脾胃素虛,或飲食不節,暑濕內蘊,阻遏中焦,使脾失健運,胃失和降,水谷精微不得輸布,反趨大腸,遂成泄瀉。此外,暑熱迫津外泄,耗氣傷陰,可進一步加劇病情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突然腹痛,暴瀉如水,糞色黃褐或呈水樣,腸鳴漉漉,痛瀉交作。
- 兼症:煩悶口渴,身熱汗出,板齒乾燥(門齒乾澀如枯骨),小便短赤。
- 舌脈:舌紅苔黃膩,脈象或虛細(暑濕傷氣)或洪滑(暑熱偏盛)。
辨證分型與治法
-
暑濕傷氣型
- 證候:泄瀉頻作,神疲乏力,脈虛細。
- 治法:清暑化濕,益氣和中。
- 方藥:藿香參桔煎(藿香、人參、桔梗等),佐以六一散(滑石、甘草)調服,以清利暑濕。
-
暑熱偏盛型
- 證候:瀉下急迫,肛門灼熱,脈洪滑。
- 治法:清熱解暑,利濕止瀉。
- 方藥:黃連香薷飲(黃連、香薷、厚朴等),或木通湯(木通、澤瀉等)加減,側重瀉心火、利小便。
相關概念辨析
- 與「暑瀉」關係:二者均屬暑季洩瀉,然「外感中暑瀉」更強調外邪侵襲致病,而「暑瀉」涵蓋範圍較廣,包括暑濕、暑寒等不同證型。
- 與「霍亂」鑑別:霍亂吐瀉交作,揮霍撩亂,病勢急驟;本病以瀉為主,鮮見嘔吐。
古籍補充
《時病論》提到:「暑瀉者,暑熱傷胃,口渴溺赤,宜清其暑。」可佐證本證治療以清暑利濕為要。此外,《醫宗金鑒》亦指出暑瀉需分虛實,實者宜清,虛者宜補,臨證當細辨。
(註:本文基於中醫典籍理論整理,無現代醫學診療建議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