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外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外格

外格為中醫病證名,首見於《靈樞·終始》,屬陰陽失調所致之格拒現象。其病機核心在於陽氣亢盛至極,盈溢於體表,無法與陰氣交融,形成陰陽離決之態。《內經》明言「陽氣太盛,則陰氣弗能榮也」,即指此證。

從經絡氣血論之,外格與三陽經關係密切。陽氣過亢,外浮不斂,導致體表氣機壅滯,表現為身熱、面赤、煩躁、脈洪大等陽證;然因陰不內守,雖見一派熱象,實則真陰已虧,屬「格陽」範疇。此與「內格」(陰寒內盛,格陽於外)雖同屬陰陽格拒,然病位與機轉有別。

歷代醫家對外格之治,多重調和陰陽。如《傷寒論》以白虎湯清瀉陽明經熱,或黃連阿膠湯滋陰降火,使陽氣下交於陰;若陰虛陽浮甚者,則取大補陰丸類方,峻補真陰以涵陽。針灸治療可選用三陰交、太谵等穴,引陽入陰,復其升降。

外格於臨床須與「戴陽」「亡陽」等證鑑別:戴陽為虛陽上越,多見下真寒而上假熱;亡陽則屬陽氣暴脫,險象畢露。外格雖以陽亢為主,然本質仍屬陰陽互根失常,故治則首重「陰平陽祕」,非單純清熱或滋陰可全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