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外勾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外勾
別名與出處
外勾為經穴別名,最早記載於《針灸大全》,後《東醫寶鑒》將其記為「外丘」。此穴位實為「伏兔」之別稱,屬足陽明胃經。
穴位定位與解剖
伏兔穴位於大腿前外側,當髂前上棘與髕骨外緣之連線上,髕骨外上緣上六寸處。其解剖位置在股直肌之肌腹中,分布有股外側皮神經及旋股外側動、靜脈分支,深層為股神經肌支。
中醫理論與功能
伏兔(外勾)之名,喻其如兔伏臥之形,主司下肢氣血之輸布。此穴屬足陽明胃經,陽明經多氣多血,故本穴具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之效,尤擅治下肢痿痹、膝冷、腳氣等症。《針灸甲乙經》載其可治「腰胯疼痛,腿膝寒冷無力」,《醫宗金鑒》亦言其能療「腿胯疼痛」。
臨床應用
- 下肢疾患:主治股膝麻木、攣急、疼痛,或風濕痹痛。
- 癱瘓痿症:配合陽陵泉、足三里,可改善痿證肢弱。
- 經氣不暢:與環跳、風市同用,可疏解足陽明、少陽經氣壅滯。
刺灸法
直刺1.5~2寸,局部痠脹感可達膝部;可施艾炷灸或溫針灸,助壯陽氣、驅寒濕。
古籍佐證
除《針灸大全》與《東醫寶鑑》外,《類經圖翼》強調其「主膝冷不得溫」,《針灸聚英》則列其為「治下肢風痹要穴」。後世醫家多承此說,沿用於風濕、寒濕諸證。
與外丘穴之辨
需注意「外丘」為足少陽膽經穴(外踝尖上七寸),與本穴同名異位。然《東醫寶鑑》將外勾稱外丘,乃傳抄之異,實指伏兔,臨證當詳辨經脈歸屬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