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外關內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外關內格

外關內格為中醫脈學術語,首見於《難經·三難》,乃描述一種特殊的脈象表現。此脈象特徵為脈氣上溢,過於魚際,反映人體陰陽氣機失調的病理狀態,屬中醫診斷學中重要的脈象辨證概念。

脈象特徵

外關內格脈的主要表現為脈搏異常上衝,其勢過盛,超越寸口魚際部位。此脈象的形成機制,與陰陽氣機的失衡密切相關。

  • 陽氣關閉於外:指陽氣被鬱閉於體表,無法正常內入,導致外部陽氣壅滯。
  • 陰氣格拒於內:指陰氣在體內鬱阻,無法與陽氣協調,形成內在的陰盛格陽之勢。

兩者相互作用,使得脈氣上逆,呈現「上溢魚際」之象,為病理性的亢盛脈象。

病機與臨床意義

外關內格脈象的出現,多與陰陽離決、氣機逆亂有關,常見於嚴重疾病或臟腑功能失調的階段。其具體病機可從以下方面分析:

  1. 陰盛格陽:體內陰寒太盛,逼迫陽氣外浮,導致陽氣無法內守,脈象表現為浮大而無根。此類情況多見於虛寒證後期,或真寒假熱之證。
  2. 陽鬱化火:陽氣鬱滯於外,久而化熱,形成熱邪壅盛,迫使脈氣上衝。此類脈象可見於實熱證,或因情志鬱結導致的氣機不暢。
  3. 臟腑氣機逆亂:若心肺氣機失調,或肝陽上亢,亦可能導致脈象上溢,反映氣血運行異常。

此脈象在中醫辨證中具有重要參考價值,常見於危重病證,如《傷寒論》所述的「陰陽離決」狀態,需結合四診整體判斷。

與其他脈象的鑑別

外關內格脈與其他上盛脈象需作區分:

  • 浮脈:輕取即得,但無上溢魚際之勢,主表證或虛陽外浮。
  • 洪脈:來盛去衰,脈形寬大,主熱盛,但未必有陰陽格拒之機。
  • 滑脈:流利如珠,主痰飲或實熱,無明顯的陰陽失調表現。

外關內格脈的特殊性在於其陰陽失衡的本質,需結合整體症狀及病史進行辨別。

相關文獻記載

《難經·三難》指出:「脈有太過,有不及……關以前者,陽之動也,脈當見九分而浮……遂上魚為溢,為外關內格,此陰乘之脈也。」此段經文強調了外關內格脈的形成與陰陽失調的關係,並將其歸類為「陰乘陽位」的表現。後世醫家如王叔和、李時珍等亦對此脈象有所闡發,進一步完善了其在脈診體系中的定位。

外關內格作為中醫脈學的重要概念,不僅體現了古人對脈象的精微觀察,亦反映了中醫理論中陰陽平衡的辨證思維,對臨床辨識複雜病機具有指導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