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外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外寒
病證名。出自《素問·調經論》,為中醫外感病因及證候之一,主要指寒邪侵襲體表或陽氣虛弱所致的病理表現,可分為兩類:
-
外感風寒
因寒邪外襲肌表,衛陽被遏,腠理閉塞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。其特徵爲:- 惡寒:寒邪束表,陽氣不得溫煦,故自覺畏寒,甚則顫抖。
- 發熱:正邪交爭,陽氣奮起抗邪,但因腠理閉塞,熱不得越,故多見無汗而熱。
- 頭痛身痛:寒性收引凝滯,經絡氣血受阻,「不通則痛」,常見頭項強痛、肢體酸楚。
- 脈浮緊:浮主表證,緊主寒邪束縛,爲風寒表實之典型脈象。
此類屬「表寒證」,治法宜辛溫解表,如《傷寒論》麻黃湯即爲代表方劑。
-
體表陽氣不足
因陽虛不能溫煦肌表,或長期氣血虧損,導致「形寒怕冷」。其特徵爲:- 畏寒肢冷:陽氣虛弱,四末失溫,故手足不溫,甚則蜷臥喜暖。
- 面色蒼白:陽虛推動無力,氣血不榮於面。
- 脈沉遲無力:陽氣內衰,脈道鼓動不足。
此類屬「裏虛寒證」,與外感風寒之表實不同,需溫補陽氣,如《金匱要略》之附子湯、桂枝加附子湯等。
中醫機理延伸
- 寒邪特性:中醫認爲寒爲陰邪,易傷陽氣,其性收引凝滯,故外寒致病多伴氣血凝澀、腠理閉塞之象。
- 與內寒鑑別:外寒多起病急,與外界環境相關;內寒則因臟腑陽虛,從內而生,病程較緩,但二者可互相影響。
- 經絡辨證:若寒客太陽經,可見項背強痛;寒凝肝脈,則見少腹冷痛,臨床需結合六經及臟腑辨證。
此證候常見於感冒、風寒濕痹等病,亦與現代醫學之「體溫調節異常」部分相關,但中醫治療仍以辨證論治爲核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