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外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外寒,病證名。見《素問.調經論》。

1.外感風寒。因寒邪襲表,陽氣不得宣通透泄,可致惡寒、發熱、無汗、頭痛、身痛、脈浮緊等症。

2.指體表陽氣不足,形寒怕冷。

外寒是指人體受到寒邪侵襲,導致體表陽氣不足,形寒怕冷的病證。外寒的病因是寒邪侵襲人體,寒邪最易侵犯人體的皮毛、肌肉、關節等部位,寒邪入侵人體後,會阻礙人體陽氣的宣發和溫煦,導致人體陽氣不足,形寒怕冷。外寒的臨床表現主要有惡寒、發熱、無汗、頭痛、身痛、脈浮緊等症。

外寒的治療方法主要以溫陽散寒為主,常用中藥有麻黃、桂枝、白芍、生薑、大棗等。外寒的預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1.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。

2.增強體質,提高自身的抗寒能力。

3.在寒冷的季節,適當進行體育鍛煉,以增強體質。

4.在寒冷的季節,飲食要以溫熱為主,避免吃生冷、寒涼的食物。

5.在寒冷的季節,要注意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。

6.如果出現外寒的症狀,要及時就醫,以免延誤病情。

外寒是一種常見的病證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導致病情加重,甚至危及生命。因此,如果出現外寒的症狀,要及時就醫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