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外寒失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外寒失血

外寒失血是一種病證名稱,指的是寒邪侵入人體,阻塞經絡,迫使血液外出而造成的吐血癥狀。這個名詞見於《不居集》卷十三。

寒邪無法正常發散,堵塞在經絡中,迫使血液外流,導致吐血。治療時應該針對寒邪進行發散。

引用《不居集》卷十三的記載:

"外寒失血,因寒邪不能發散,壅遏於經絡,逼血外出,因而吐血。須當發散寒邪。"

病因

外寒失血通常發生於素體陽虛的人,可能是因為受到外感寒邪所致,或是因為飲食過度偏冷,導致寒邪內生,還可能是由於過度勞累,損傷陽氣,從而導致寒邪入侵經絡,迫使血液外流而引起吐血癥狀。

症狀

外寒失血的臨床表現主要是吐血,血液呈鮮紅色,量較多。吐血後常伴有畏寒、發熱、頭痛、身體疼痛、四肢痠痛、食慾不振、大便稀薄等症狀。

治療與預防

外寒失血的治療方法主要是溫陽散寒和活血止血。可以選擇使用附子理中湯、四逆湯、溫經湯等方劑進行治療。

為了預防外寒失血,以下幾點是需要注意的:

  1. 注意保持身體溫暖,避免受寒。
  2. 飲食宜清淡,避免過度食用生冷食物。
  3. 工作和休息要合理安排,避免過度勞累。
  4. 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,避免情緒波動。
  5. 平時適量進行體育鍛煉,增強體質。

如果出現外寒失血的症狀,應該盡早就診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