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外寒失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外寒失血
外寒失血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寒邪鬱滯於經絡,迫使血液逸出脈外,導致吐血的病理現象。此證首載於清代醫家汪昂所輯《不居集》卷十三,屬寒邪傷絡所致的血證範疇。
病因病機
外寒失血的形成,主要由於人體外感寒邪,寒性凝滯,客於經絡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。寒邪鬱遏於外,陽氣不得宣發,經脈拘緊,脈道收引,迫使血行受阻,離經妄行,上逆而為吐血。此類出血屬「寒凝血溢」之變,與陽熱迫血妄行的實熱出血有別。
臨床特徵
患者除見吐血外,多伴隨以下寒邪鬱閉之象:
- 外寒表證:惡寒明顯、無汗、頭身疼痛、脈浮緊。
- 血證表現:血色偏暗,或夾有少量血塊,出血量多寡不一。
- 兼症:或見四肢不溫、面色青白、舌淡苔白滑等寒象。
治療原則
治法首重辛溫解散寒邪,使經絡通暢,血歸其位。正如《不居集》所云:「寒邪外束,當發散為主。」常用方劑如:
- 麻黃人參芍藥湯(《脾胃論》):以麻黃、桂枝解表散寒,人參、黃耆益氣固本,佐芍藥和營止血,適合兼氣虛者。
- 當歸四逆湯(《傷寒論》):溫經散寒,養血通脈,適用於寒凝經脈兼血虛者。
- 荊芥散(《聖濟總錄》):荊芥、防風等辛溫解表藥配伍止血之品,專治寒邪鬱遏之吐血。
鑒別要點
外寒失血需與其他血證區分:
- 實熱出血:血色鮮紅、量多勢急,伴口渴、面赤、脈數等熱象。
- 陰虛火旺出血:血色鮮紅但量少,兼潮熱盜汗、舌紅少苔。
- 氣虛失攝:出血綿綿不止,血色淡,伴疲乏氣短。
外寒失血一證,體現中醫「寒熱辨證」與「因勢利導」的治療思維,臨床須緊扣「寒邪鬱閉」之病機,不可見血即投涼止,否則易致寒邪冰伏,病情遷延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