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唇萎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唇萎
唇萎,又稱「口唇萎廢」,為中醫證名,指口唇失去正常色澤與豐潤,呈現乾枯、萎縮之態。此證多因瘀血內停或脾氣衰竭,導致氣血不能上榮於唇所致,臨床須辨明病因,分證論治。
病因病機
- 瘀血內阻
《金匱要略·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》云:「病人胸滿,唇萎、舌青、口燥,但欲漱水不欲咽,無寒熱,脈微大而遲,腹不滿,其人言我滿,為有瘀血。」此因瘀血內停,阻滯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,唇失濡養,故見萎縮不榮。瘀血證之唇萎,常伴見舌質青紫、口燥不欲飲、胸悶等症。 - 脾氣虛衰
《醫寄伏陰論》指出:「唇痿不收,脾氣絕也。」脾主肌肉,其華在唇,若脾氣虛弱,運化失職,氣血生化不足,則唇失所養而萎弱無澤。此類患者多伴面色萎黃、神疲乏力、納差便溏等脾虛症狀。
辨證要點
- 瘀血型:唇色紫暗或青白,舌質青紫或有瘀斑,脈沉澀或遲。
- 脾虛型:唇色淡白無華,形體消瘦,氣短懶言,脈弱無力。
中醫治療原則
- 活血化瘀:適用於瘀血內停者,方如血府逐瘀湯或桃紅四物湯,以化瘀通絡,使氣血得以上濡。
- 健脾益氣:適用於脾氣虛衰者,方如補中益氣湯或參苓白朮散,以補脾生血,榮養口唇。
唇萎一證,雖表現於局部,實與全身氣血盛衰密切相關,臨床需結合四診,審因論治,方能標本兼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