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鼻齆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鼻齆
證名
鼻齆,又稱齆鼻,為中醫病證名,主要指鼻塞不通、嗅覺失靈之症。此名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,其卷二十九記載:「鼻氣不宣調,故不知香臭,而為齆也。」意指鼻腔氣機不暢,導致無法辨別氣味,形成鼻齆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鼻齆多因外感風寒、風熱之邪,或肺脾氣虛、痰濕內阻所致。肺開竅於鼻,肺氣失宣則鼻塞不通;若脾虛濕盛,痰濁上泛,阻塞鼻竅,亦會導致嗅覺減退。此外,長期氣血瘀滯、鼻竅絡脈不通,亦可引發此症。
臨床表現
- 鼻塞:輕者間歇性鼻塞,重者持續不通,甚至影響呼吸。
- 嗅覺障礙:鼻氣不暢,香臭難辨,甚則完全失嗅。
- 鼻音重濁:因鼻塞而發聲不清,呈現阻塞性鼻音,如《十六國春秋後趙錄》所載:「王謨齆鼻,言不清暢。」
相關典籍記載
除《諸病源候論》外,《聖濟總錄》亦提及鼻齆與肺經風熱有關,並載有相應治法。後世醫家進一步區分虛實,如肺脾氣虛者多見鼻塞時輕時重,痰濕阻竅者則鼻塞持續、涕多黏稠。
中醫辨證要點
- 風寒襲肺:鼻塞聲重,流清涕,伴惡寒發熱。
- 風熱犯肺:鼻塞涕黃,嗅覺減退,或有咽痛。
- 痰濕內阻:鼻塞日久,涕多黏白,頭重胸悶。
- 氣虛不運:鼻塞時作時止,遇寒加重,氣短乏力。
附:古籍論述
《證治準繩》指出:「鼻齆者,鼻塞不聞香臭。」強調此症與肺氣壅滯密切相關,治療需宣通肺氣、開竅通絡。歷代醫家多從肺、脾二臟論治,結合祛邪、化痰、補虛等法,以恢復鼻竅功能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