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背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背縫
穴位定位 背縫為經外奇穴,首載於《針灸經外奇穴治療訣》。其定位特徵如下:
- 解剖位置:位於肩胛區,當腋後紋頭垂直向上延伸線與第四胸椎棘突水平線相交處
- 體表標誌:
- 上界平第四胸椎棘突(約與肩胛岡內側端同高)
- 外側界對應腋後襞上端
- 鄰近結構:深層為斜方肌、菱形肌與上後鋸肌交會處,鄰近肩胛背神經分布區域
穴位特性
- 經絡關係:
- 位於足太陽膀胱經與手太陽小腸經之間
- 與天宗穴、膏肓穴形成功能三角區
- 局部作用:主司肩胛區氣血疏通,特別針對菱形肌區域的經筋調節
- 特殊功效:《針灸經外奇穴圖譜》載其能「開肩背氣結」,善治經筋拘急之症
主治範圍
- 局部病症:
- 肩胛間區疼痛(尤其菱形肌勞損)
- 肩關節活動受限(後伸、內收障礙)
- 相關症候:
- 頸肩綜合徵引起的放射性疼痛
- 胸椎小關節紊亂伴發的牽涉痛
- 特殊應用:傳統用於治療「背負重物致傷」(見《民間奇穴彙編》)
刺灸方法
- 針刺技術:
- 進針方向:垂直刺入0.5-1寸(同身寸)
- 針感要求:宜出現向肩胛骨內側緣的酸脹感
- 手法操作:可配合「蒼龜探穴」刺法,向四周斜刺探查
- 艾灸應用:
- 直接灸:用中艾炷施灸3-7壯
- 溫和灸:艾條懸灸5-15分鐘,以局部潮紅為度
- 特殊療法:
- 刺絡拔罐:三棱針點刺後加拔火罐
- 穴位注射:適用於慢性勞損,可注入當歸注射液
現代研究
- 解剖學觀察顯示該穴位正對肩胛背神經穿支點,刺激可調節神經-肌肉反射
- 紅外熱成像研究發現,肩背痛患者在此穴常出現低溫區,經治療後溫度趨於對稱
- 臨床試驗表明,配合天宗穴使用可提高肩周炎治療有效率(見《上海針灸雜誌》)
配伍應用
- 經典配穴:
- 配天宗、秉風治肩胛區綜合疼痛
- 配後溪、中渚治手太陽經循行痛
- 現代配穴:
- 配合頸夾脊穴治療頸源性肩痛
- 與激痛點療法結合處理肌筋膜疼痛
古籍考證 除《針灸經外奇穴治療訣》外,《中國針灸學》亦收錄此穴。清代《醫宗金鑒·刺灸心法要訣》雖未直接記載背縫穴,但所述「肩背痹痛取天宗應」的治療思路與此穴應用原理相通。近代承淡安《針灸薪傳集》特別指出:「肩胛骨內側之痛,當尋背縫反應點。」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