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外經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外經
名詞出典
「外經」一詞首見於《靈樞·刺節真邪》,為中醫經絡理論中的重要概念。唐代楊上善於《黃帝內經太素》中明確詮釋:「十二經脈,入府藏者,以為內經;行於四支(肢)及皮膚者,以為外經也。」此說法揭示了經脈系統的內外分屬特性。
理論內涵
外經主要指十二正經中循行於四肢體表及皮膚淺層的經脈部分,與深入臟腑的「內經」相對。《靈樞·邪氣臟腑病形》提出之「滎輸治外經,合治內府」原則,體現其臨床應用特點——滎穴與輸穴多用於外經病變,而合穴則主調臟腑疾患。
生理特性
- 循行分布
外經多沿四肢陽面或肌肉間隙走行,如手三陽經循行於上肢背側,足三陽經分布於下肢外側,其分支網絡更密布於皮部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載:「外經浮絡,顯於皮腠」,說明其與衛氣循行密切相關。 -
功能特質
- 主司體表氣血輸布,濡養筋骨皮肉
- 為衛氣運行主要通路,發揮禦外功能
- 與內經構成表裏互通關係,如足太陽膀胱經外經循背,內經絡腎屬腑
病理特徵
外經病變多表現為:
- 循行部位痹痛(如手陽明大腸經外經病見肩髃酸痛)
- 皮膚異常(皸裂、寒栗等,《鍼灸甲乙經》稱「外經病者,皴揭而慄」)
- 經氣阻滯所致肢體運動障礙
診療應用
古人依《內經》「治外者,調其經」原則發展出:
- 刺法:淺刺、毛刺等針術,注重衛分調治
- 取穴:陽陵泉(筋會)、外關(手少陽絡穴)等外經要穴
- 藥治:多用輕清走表之品,如桂枝、桑枝引經達肢
值得注意者,《難經·二十三難》指出:「經脈者,行血氣,通陰陽,以榮於身者也。」外經雖主表,實與內經氣血相貫,此乃中醫整體觀之體現。歷代醫家如張介賓《類經》更強調外經為「內外出入之門戶」,突顯其在經脈系統中的樞紐地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