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外灸膏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外灸膏
外灸膏為中醫敷貼療法之常用方藥,首見於宋代《楊氏家藏方》,主用於溫補虛寒、固澀止利。其組方與用法承襲傳統中醫「內病外治」之理,結合藥物性味與經絡敷熨之法,針對下焦虛寒證候有顯著效果。
方藥組成與配伍
原方由六味藥物組成,皆屬辛溫大熱之品,契合「寒者熱之」治療原則:
- 木香(二錢):行氣止痛,醒脾調中,《本草綱目》載其「治氣劣、氣不足」;
- 附子(炮,去皮臍,二錢):回陽救逆,補火助陽,為溫裡散寒要藥;
- 蛇床子(二錢):溫腎壯陽,散寒祛濕,《神農本草經》言其「主男子陰痿濕癢」;
- 吳茱萸(二錢):散寒止痛,降逆止嘔,尤善溫肝腎而止腹痛;
- 胡椒(二錢):溫中散寒,下氣消痰,《日華子本草》稱其「調五臟,止霍亂」;
- 川烏頭(二錢):祛風除濕,溫經止痛,與附子同源而偏逐寒邪。
諸藥相伍,共奏溫補命門、散寒止瀉之效,尤宜於脾腎陽虛所致之久痢滑脫。
製法與用法
- 藥末準備:將六味藥研為細末,每取三錢,配白麵二錢(作賦形劑);
- 調糊成膏:以生薑自然汁調和藥粉與麵粉,製成糊狀。生薑辛溫發散,可助藥力透達;
- 敷貼穴位:將藥膏攤於棉紙,貼敷於神闕穴(臍部)。此穴屬任脈,為先天之本源,藥物易透過皮膚吸收,直入胞宮、腸腑;
- 加熨強化:覆蓋衣物後,以熨斗武火溫熨,藉熱力推動藥性深入經絡,增強溫通之效。
主治與機理
外灸膏適用於以下證候:
- 虛寒下利:症見大便溏薄、完谷不化,或夾黏液血絲,腹痛喜溫;
- 腸滑不禁:因腎陽不足、固攝無力所致之久瀉脫肛;
- 寒凝腹痛:寒邪內結之脘腹冷痛,得熱則緩。
其作用機理在於:
- 溫補下元:附子、吳茱萸直入少陰,補益命門真火;
- 散寒化濕:川烏、胡椒散中焦陰寒,蛇床子燥下焦濕濁;
- 行氣固脫:木香調氣機,白麵與生薑助藥性黏附滲透,熨法促氣血流通。
此方體現中醫「臍療」特色,結合藥效、穴位與外治熱力,標本兼顧,為虛寒性腸道病證之經典外用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