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外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外科學簡介

外科乃中醫學重要分支學科,始見於宋代伍起予所著《外科新書》,為現存最早以"外科"命名的專著。在此之前的醫籍中,外科疾病多歸於"瘍醫"範疇。《周禮·天官》即有"瘍醫下士八人,掌腫瘍、潰瘍、金瘍、折瘍之祝藥劀殺之齊"的記載。

學科範疇

中醫外科主要研究以下疾病:

  • 瘡瘍類:癰、疽、疔、瘡、疖等化膿性感染
  • 皮膚疾患:癬、疥、黴瘡等皮膚病症
  • 外傷類:金創(金屬利器所致)、傷折(骨折、脫臼等)
  • 其他體表病變:瘤、贅、痔、瘻等異常組織增生

理論基礎

中醫外科遵循整體觀念,其理論核心建立在以下基礎上:

  1. 陰陽平衡:認為瘡瘍的發生與陰陽失調密切相關。《外科正宗》云:"癰疽原是火毒生,經絡阻隔氣血凝"
  2. 經絡學說:依據病灶所在經絡判斷病勢走向與治療法則
  3. 臟腑相關:體表病變常反映內臟機能狀態,如《外科全生集》指出:"癰疽二毒,由於心生"

診療特色

中醫外科傳統診法包括:

  • 辨形色:觀察瘡形、色澤、膿液性質
  • 按虛實:通過觸診判斷腫塊軟硬、溫度
  • 察經絡:循經取穴以定病位

治療手段豐富多樣:

  • 內治法:根據辨證施以清熱解毒、托裡透膿、活血化瘀等方藥
  • 外治法:包括膏藥敷貼、針刺排膿、艾灸、熏洗等
  • 手術療法:古代即有切開引流、剔除腐肉等技術記載

發展沿革

外科學說隨時代演進:

  • 漢唐時期:《劉涓子鬼遺方》系統論述癰疽辨證
  • 宋元時期:陳自明《外科精要》完善辨證體系
  • 明清時期:形成"正宗派"(陳實功)、"全生派"(王維德)等學術流派

中醫外科作為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,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與理論體系,其"內外並治"的理念與獨特技法至今仍在醫療實踐中發揮重要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