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外感吐酸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外感吐酸水

定義與病因
外感吐酸水為中醫病證名,指素有濕熱內蘊,復感外寒,導致胃氣上逆而吐出酸水之症。此證首載於《症因脈治》卷二,屬「本熱標寒」之病機,即內有濕熱鬱結為本,外受寒邪侵襲為標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發熱、嘔吐酸水,嚴重者酸水浸漬胃脘,吐出之酸味激烈,甚至令牙關酸澀難以閉合。脈象多以弦脈為主,可兼見數象或遲象,反映寒熱夾雜之病性。

病機分析

  1. 濕熱內鬱:脾胃運化失常,濕濁停聚,鬱久化熱,形成內在濕熱基礎。
  2. 外寒誘發:風寒之邪外襲,束縛肌表,內迫胃腑,引動濕熱上逆,故見吐酸。
  3. 氣機失調:寒邪外閉,陽氣不得宣散,濕熱壅滯中焦,胃失和降,故酸水泛溢。

治法與方藥
根據脈象與寒熱偏重,治法分為兩類:

  1. 脈弦數者(熱重於寒)

    • 防葛平胃散:以防風、葛根解表散邪,配合蒼朮、厚朴燥濕健脾,陳皮理氣和胃。
    • 家秘神術湯:以藿香、白朮化濕和中,加梔子、黃連清泄鬱熱,適用於濕熱熾盛者。
  2. 脈弦遲者(寒重於熱)

    • 草豆蔻丸:以草豆蔻溫中散寒,配合乾薑、肉桂振奮脾陽,辛散外寒。
    • 姜桂大順飲:生薑、桂枝辛溫解表,調和營衛,佐以人參、甘草補益中氣。
    • 連理湯:黃連清熱燥濕,人參、白朮健脾益氣,乾薑溫中,寒熱並調。

相關概念辨析

  • 與「吐酸」之異同:吐酸泛指胃中酸水上泛之症,病因可為飲食不節、肝氣犯胃等;外感吐酸水特指外寒觸發濕熱所致,兼有表證。
  • 與「吞酸」之別:吞酸屬酸水上湧至咽喉即咽下,外感吐酸水則以嘔吐酸液為主。

此證治療需注重解表與和中並行,避免過早投用苦寒,以防冰伏邪氣;亦不宜單用溫燥,以免助長內熱。臨床需依據脈證,權衡寒熱比例而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