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唇縮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唇縮

證名,指口唇向內緊縮之證候,屬中醫口唇病變之一。唇為脾之外候,足陽明胃經環唇而行,故唇縮之病機多與脾胃受邪相關,尤以脾經寒盛為主要成因。

病因病機
《證治匯補·口唇章》云:「唇屬於脾,經合於胃,脾胃受邪則唇為之病,風勝則動,寒勝則縮。」指出外感寒邪或內傷生冷,致脾陽不振,寒凝經脈,氣血失於溫煦,則唇部肌肉拘急內縮。此外,若陽氣虛衰,不能上榮於唇,亦可見唇色蒼白而縮。

臨床表現
唇縮多伴隨以下特徵:

  1. 唇形緊繃:唇部肌肉向內收縮,活動受限,嚴重者甚至影響言語與進食。
  2. 色澤變化:因寒邪凝滯,常見唇色青白或暗滯,若兼血瘀則可見紫暗。
  3. 兼症:多伴有四肢不溫、腹痛喜按、舌淡苔白滑等裏寒之象。

治法與方藥
治宜溫中散寒、健脾通陽,以恢復脾胃運化機能。

  • 主方:選用《傷寒論》之理中湯(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甘草),溫補脾陽,散寒和中。
  • 加減
    • 若寒邪甚者,可加附子(附子理中湯),增強溫裏散寒之力。
    • 兼氣滯者,酌加木香、砂仁以行氣醒脾。
    • 若血虛寒凝,合當歸四逆湯以養血通脈。

相關鑑別

  • 唇萎:唇部萎軟無力,色淡無華,多因氣血兩虛或陰虧失潤所致,與唇縮之寒凝拘急有別。
  • 唇風(唇炎):唇部腫脹癢痛,多因風熱或濕熱上攻,與寒證之唇縮病機迥異。

古籍佐證
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:「胃足陽明之脈……挾口環唇。」故唇病需調理脾胃;《諸病源候論》亦載:「臟腑冷熱不調,氣上衝於唇,故生瘡腫或緊縮。」進一步闡明寒熱失調對唇部之影響。

此證需結合整體辨證,細審寒熱虛實,方能藥到病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