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唇四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唇四白是中醫學中的專有名詞,指口唇周圍的白色肌肉組織。此概念最早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王冰在註解《素問·六節臟象論》時明確指出:「謂唇四際之白色肉也。」意指環繞口唇邊緣的淺色肌膚區域,與脾胃功能密切相關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根據《素問·六節臟象論》所述:「脾、胃……其華在唇四白。」此處「華」指外在表現,反映內在臟腑狀態。中醫認為,脾主肌肉,開竅於口,其精氣上榮於唇;而胃經脈環繞口唇,故唇四白的色澤、形態可作為觀察脾胃功能的窗口。

  1. 生理意義

    • 脾胃氣血的外候:唇四白豐潤明亮者,多提示脾胃運化功能健全,氣血充盈。
    • 經絡聯繫:足陽明胃經「挾口環唇」,手陽明大腸經亦交會於人中,故唇周肌肉的狀態與陽明經氣血盛衰相關。
  2. 病理表現

    • 色澤異常:若唇四白晦暗無華,可能為脾胃虛弱、氣血不足;若泛黃,則多與濕熱困脾有關。
    • 形態變化:肌肉鬆弛或萎縮,常見於脾虛失運、長期營養吸收不良之證。

與臟腑關係

中醫強調「脾主統血」與「胃主受納」,唇四白作為其外顯部位,亦受其他臟腑影響:

  • 肝氣鬱結:可能導致唇周青暗,因肝鬱克伐脾土。
  • 腎陽不足:若兼見唇四白蒼白無澤,多屬脾腎陽虛,水穀不化。

診斷應用

歷代醫家重視唇四白的觀察,如《靈樞·五閱五使》提及「口唇者,脾之官也」,臨床上可結合:

  • 動態變化:急性病中唇四白驟然乾枯,常提示津液耗傷;慢性病中漸次萎縮,多屬脾氣久虛。
  • 局部與整體:配合舌象、脈診,綜合判斷脾胃功能,如唇白伴舌淡苔白,脈弱,多為氣血兩虛。

此概念體現中醫「司外揣內」的診斷思維,透過外在細微變化推測內在臟腑氣血狀態,為辨證論治提供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