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外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外廉
外廉為人體部位名,首見於《靈樞·經脈》,意指肢體或器官的外側邊緣。此術語在中醫解剖與經絡學中具有明確的定位意義,常用於描述經脈循行路線或穴位所在位置。
在中醫經絡理論中,外廉多與陽經相關。陽經主表,多循行於肢體外側,故其走向常以「外廉」作為標誌。例如:
- 手陽明大腸經:其循行路線提及「上肩,出髃骨之前廉」,此處「前廉」即近外側之意,與「外廉」概念相通。
- 足少陽膽經:行於下肢外側,經外踝前緣(即外廉),並沿此延伸至足背。
此外,外廉於穴位定位中亦為重要參考。如 陽陵泉(足少陽膽經穴)位於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,即下肢外廉;而 外關(手少陽三焦經穴)則在前臂背側,腕背橫紋上二寸,尺骨與橈骨之間,屬上肢外廉範疇。
從《內經》至後世醫籍,外廉一詞不僅用於描述具體位置,亦反映中醫「內外相應」的整體觀。外廉屬陽,與內廉(內側緣,屬陰)相對,二者共同構成經脈氣血循行的空間架構,體現陰陽平衡之要義。
於臨床應用中,外廉區域的異常(如疼痛、腫脹)常提示相應經絡病變,可作為診斷與針灸施治的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