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唇瞤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唇瞤

唇瞤,又稱「唇風瞤動」,為中醫病名,屬口唇疾患之一。其名首見於清代《外科證治全書》卷二,書中記載:「唇瞤,唇風日久,口唇顫動不止。」此症多由唇風(即唇部風熱或風濕之證)遷延不癒,或內傷臟腑,氣血失調所致,臨床以口唇不自主顫動為主要表現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唇瞤的發病與以下因素相關:

  1. 風邪襲絡:外感風邪,客於口唇經絡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筋脈失養而顫動。
  2. 脾胃濕熱:過食辛辣厚味,脾胃積熱,濕熱上蒸於唇,久而化風,引發瞤動。
  3. 血虛風燥:久病或失血過多,陰血虧虛,唇部失於濡養,虛風內動而致顫。
  4. 肝風內動:情志失調,肝鬱化火,肝陽上亢,引動內風,循經上擾口唇。

臨床表現

唇瞤患者可見口唇不自主、輕微或明顯的顫動,時發時止,或持續不已。或伴隨以下兼證:

  • 風熱者:唇部紅腫、乾裂,或有瘙癢。
  • 濕熱者:唇周糜爛、滲液,口氣穢濁。
  • 血虛者:唇色淡白,乾燥脫屑,面色無華。
  • 肝風者:眩暈頭痛,煩躁易怒,脈弦數。

辨證論治

中醫治療唇瞤,首重辨明虛實寒熱,常見證型與治法如下:

  1. 風熱客唇

    • 治法:疏風清熱,和營通絡。
    • 方藥:消風散加減,或選用荊防敗毒散。
  2. 脾胃濕熱

    • 治法:清脾瀉熱,化濕和中。
    • 方藥:瀉黃散合清胃散。
  3. 血虛風燥

    • 治法:養血潤燥,熄風止瞤。
    • 方藥:四物湯合當歸飲子,酌加鉤藤、殭蠶。
  4. 肝陽化風

    • 治法:平肝潛陽,熄風止顫。
    • 方藥:天麻鉤藤飲或鎮肝熄風湯加減。

其他療法

除內服藥物外,中醫亦配合外治法,如以黃柏、苦參煎湯外洗,或選用潤唇膏(含當歸、紫草等)塗敷,以緩解局部症狀。針灸可取地倉、合谷、太衝等穴,調和氣血,疏通經絡。

唇瞤雖非重症,然其病機與臟腑氣血密切相關,治療需審因論治,標本兼顧,方能收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