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外漏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外漏

外漏為中醫眼科病證之一,首見於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。其病症特徵為發於兩眼胞瞼(睥)外側,或流出膿液,或滲出黏稠腥臭液體,腫脹疼痛時分泌物增多,脹痛緩解則暫止。若遷延失治,可致胞瞼損壞、氣機外洩,進一步耗傷目中膏液(眼球內滋養物質),終致目睛功能受損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外漏多因風熱邪毒侵襲胞瞼,或脾胃濕熱蘊結,上攻於目,導致局部氣血壅滯,化腐成膿;亦有因肝經鬱火,循經上炎,灼傷瞼絡而成。病久不癒者,多與正氣不足、托毒無力有關,致使邪毒滯留,形成慢性潰漏。

證候特點

  1. 局部症狀:胞瞼外側破潰,時流膿水,或夾血絲,按之疼痛;瞼緣潮濕糜爛,甚則可見瘺管形成。
  2. 全身兼症:急性期或見發熱、頭痛;慢性期常見面色少華、倦怠乏力,屬氣虛邪戀之象。

治法方藥

  1. 初期(邪盛正未虛):
    • 人參漏蘆散:以人參補益正氣,漏蘆清熱解毒,配合黃芩、大黃等瀉火排膿,標本兼顧。
  2. 後期(正虛毒滯):
    • 千金托里散加蔥白:黃耆、當歸益氣養血,金銀花、甘草解毒斂瘡,佐蔥白辛溫通陽,助藥力透達病所,促進瘡口癒合。

相關理論延伸
外漏屬中醫「漏睛」範疇,與西醫學之「慢性淚囊炎」或「瞼緣瘻管」有相似之處。中醫強調「正虛為本,邪毒為標」,治療上除清熱解毒外,尤重補托之法,此源於《內經》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」之理。歷代醫家如傅仁宇《審視瑤函》進一步指出:「凡目瘡潰後久不收口,皆當調補脾胃,以養肌肉」,反映外漏調治需注重後天脾胃之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