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外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外命

外命為中醫經穴別名,首見於唐代醫書《外臺祕要》。其穴即復溜,屬足少陰腎經之要穴,為經氣匯聚、調節水液代謝之關鍵。以下詳述其定位、功用及中醫理論基礎。

一、穴位定位與歸經

復溜(外命)位於小腿內側,太谿穴(足內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)直上2寸,跟腱前緣。此穴為腎經之經穴(五行屬金),與腎氣之輸布、水液代謝密切相關。

二、穴名釋義

  1. 「復溜」之本義
    • 「復」有返還、迴流之意;「溜」通「流」,指水液運行。腎主水,此穴能調節水液失常,如水腫、汗證(無汗或多汗),使津液復歸常態。
    • 《針灸甲乙經》稱其「主骨寒熱、汗注不止」,強調其固攝津液之效。
  2. 別名「外命」之由來
    • 可能與腎為「先天之本」有關。腎氣為生命根基,此穴能外調腎氣,故名「外命」,隱喻其對生命機能之外在調控。

三、中醫理論與主治功用

  1. 調節水液代謝
    • 腎主水,復溜為腎經金穴(「子穴」),適用於虛證水液失調,如腎陰虛所致盜汗、或腎陽虛之水腫。
    • 臨床常配伍陰陵泉(脾經)利水、太谿(腎經原穴)補腎,以增強療效。
  2. 補腎益精
    • 腎藏精,此穴能改善腎虛腰膝痠軟、耳鳴遺精。《針灸大成》載其主治「足痿、盜汗、發熱無汗」。
  3. 溫通經脈
    • 透過艾灸復溜,可溫腎陽、祛寒濕,緩解下肢冷痛或寒濕痹證。

四、古籍記載與臨床應用

  • 《外臺祕要》列「外命」為復溜別名,反映唐代醫家對其調腎功能的重視。
  • 《類經圖翼》指出復溜能「治血痔、泄痢」,顯示其亦對氣血失調有效。
  • 現代針灸學中,復溜多用於代謝性疾病(如糖尿病多尿)、更年期潮熱等,體現「從腎論治」思路。

五、配伍舉隅

  1. 復溜+合谷:調節汗液(合谷發汗、復溜止汗)。
  2. 復溜+三陰交:滋腎陰、利水濕,治下肢水腫。

綜上,外命(復溜)為腎經重要腧穴,透過調腎氣、利水濕,廣泛應用於虛證水病及腎系疾患,體現中醫「標本同治」之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