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外熱內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外熱內寒
病證名,出自《傷寒論》,為中醫辨證中寒熱錯雜的症候之一,主要可分為以下兩種情形:
1. 外假熱而內真寒
此屬「真寒假熱」之證,乃陰寒内盛,逼迫虛陽浮越於外所致。患者雖表現出面紅、身熱、口渴等類似熱證的症狀,然細察可見:
- 面頰浮紅如妝,顏色淺淡而游移不定
- 身熱卻反欲近衣被,或觸之體溫不甚高
- 口渴但喜熱飲,且飲量不多
- 四肢末梢冰冷,小便清長,舌淡苔白滑
- 脈象浮大而無力,或呈沉微欲絕
此證本質為陽氣衰微,陰寒內踞,虛陽外越而呈現假熱之象,屬危重之候,須急予溫裏回陽之劑,如通脈四逆湯、白通加豬膽汁湯等,以引火歸元。
2. 表熱與裏寒並見
此屬「表熱裏寒」之證,多因:
- 素體陽虛,復感風熱外邪
- 外感寒邪未解,過用寒涼藥物損傷脾陽
臨床表現為: - 表熱證:發熱惡風、頭痛咽痛、脈浮數
- 裏寒證:腹中冷痛、下利清穀、四肢不溫、舌淡苔白
治療需解表清熱與溫裏散寒並行,方如桂枝人參湯(解表溫中)或依證配伍葛根芩連湯合理中湯,以兼顧表裏。
病機探析
中醫認為此證與陰陽格拒、氣機升降失常相關。《景岳全書》指出:「陽虛於內,寒格於中,則陽浮於外。」外熱內寒的關鍵在於辨明寒熱之真假,尤其需透過舌脈、二便及患者喜惡(如對冷熱的偏好)以判斷本質,方能避免誤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