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外榮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外榮
外榮為中醫診斷學名詞,指五臟精氣充盈,其氣血上榮於面,使面部呈現正常的光澤與明潤之色。《素問·五臟生成》曰:「生於心,如以縞裹朱;生於肺,如以縞裹紅……此五臟所生之外榮也。」意指五臟之精華透過氣血運行顯露於外,形成健康的面色特徵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五色與五臟對應
中醫認為面部色澤為五臟功能的外在表現,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分別對應赤、青、黃、白、黑五色。五臟調和時,面色呈現「縞裹」(如薄絹包裹)般柔和的色澤,即「正色」;若臟腑失調,則會顯露病色,如過赤為心火亢盛,過青為肝氣鬱滯等。 - 氣血充盈為關鍵
「外榮」的表現依賴氣血的濡養。《靈樞·邪氣臟腑病形》指出:「十二經脈,三百六十五絡,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。」氣血充足,經脈通暢,則面色紅潤有光;反之,氣血虧虛或瘀滯,則面色晦暗枯槁。 - 與「神」的關係
中醫強調「色隨神華」,「外榮」不僅反映臟腑狀態,亦包含「神氣」的盛衰。神色兼備者,即使面色偏白或偏黑,只要明潤含蓄,即屬健康;若色澤浮露無根,則爲「真臟色現」,提示病情深重。
臨床意義
- 健康辨識:外榮是判斷平人(健康者)的標誌之一,表現為面色紅黃隱隱、明潤含蓄。
- 預後判斷:久病者若面色漸轉榮潤,提示正氣來復;若突然「泛紅如妝」(戴陽證),則爲虛陽外越之危候。
此概念體現中醫「有諸內必形諸外」的整體觀,通過外在色澤變化,洞察內在臟腑氣血盛衰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