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外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外疝
定義
外疝,又稱橫痃,為中醫外科病名,指發於陰部之結腫病症,多屬梅毒範疇。此症名見於《外科正宗》卷二:「近之生於小腹之下,陰毛之旁結腫名曰橫痃,又名外疝是也。」其病位多見於小腹下方或陰毛旁側,以局部結腫為主要特徵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外疝之發病與濕熱毒邪下注、肝經鬱滯、氣血瘀阻相關。其病因大致可歸納如下:
- 濕熱毒邪侵襲:因不潔交合或外感穢毒,濕熱邪毒侵襲陰部,積聚成腫。
- 肝經鬱滯:足厥陰肝經環陰器,若情志不遂或肝氣鬱結,氣滯血瘀,日久可形成結腫。
- 氣血瘀阻:局部經絡阻塞,氣血運行不暢,瘀滯成塊。
此外,梅毒(中醫稱「霉瘡」或「楊梅瘡」)病邪亦可導致此症,濕熱穢毒深伏,外發為疝。
臨床表現
外疝的主要症狀為:
- 局部結腫,形如硬塊,多位於小腹下方或陰毛旁側。
- 初起或為單側,漸可雙側並見。
- 腫塊初始堅硬,推之可移,久則可能潰爛流膿。
- 伴隨脹痛或灼熱感。
若為梅毒所致,後期可能出現潰瘍、皮膚損害或全身症狀。
治療方向
中醫治療外疝,以清熱解毒、疏肝理氣、活血散結為主要原則,具體方法包括:
-
內治法
- 清熱解毒:適用於濕熱毒盛者,常用方如「龍膽瀉肝湯」加減,或「黃連解毒湯」。
- 疏肝散結:針對肝經鬱滯者,可用「柴胡疏肝散」配合活血化瘀之品。
- 活血化瘀:若氣血瘀阻明顯,可選「桃紅四物湯」或「血府逐瘀湯」加減。
-
外治法
- 敷貼療法:初起未潰時,可用「金黃散」或「玉露散」調敷,以消腫止痛。
- 潰後處理:若已潰爛,宜以「生肌玉紅膏」外用,促進斂口。
相關文獻記載
除《外科正宗》外,歷代醫籍對外疝亦有所論述。如《醫宗金鑒》提到:「橫痃乃肝經濕熱下注,結腫成塊。」強調肝經與濕熱之關聯。《瘍醫大全》則進一步記載其治法,認為須辨明虛實,方可施藥。
辨證要點
外疝之診斷與治療,需注意與其他陰部腫塊(如疝氣、橫痃等)區分。其關鍵在於:
- 結合病史,判斷是否與梅毒相關。
- 觀察腫塊形態、硬度及是否潰膿。
- 辨明病性屬實屬熱,或兼夾氣滯血瘀。
外疝之治法,歷代醫家各有發揮,然其核心不離清熱解毒、疏肝化瘀之大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