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外傷滑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外傷滑胎

定義與病機

外傷滑胎係指孕婦因外力損傷而導致胎元不固,出現先兆流產之病證。此症在中醫婦科中屬「胎動不安」、「胎漏」範疇,發病機理主要涉及衝任損傷與胎元不固。

中醫學認為,孕婦胞脈繫於腎,衝為血海,任主胞胎。當孕婦遭受跌撲、閃挫等外傷,或過度勞累、房事不節,可直接損傷衝任二脈,使氣血失調,胎失所養。胞宮氣血失和則胎元失固,輕則胎動不安,重則有滑墜之虞。

臨床表現

主要症狀包括:

  • 腰骶部酸楚疼痛,痛勢隱隱或持續
  • 小腹墜脹疼痛,按之痛減
  • 陰道少量流血,血色多淡紅或黯紅
  • 胎動頻繁或異常
  • 或伴有頭暈目眩、神疲乏力等氣血不足之象

舌脈特徵:

  • 舌質多淡或淡紅,苔薄白
  • 脈象以滑細或沉弱多見

辨證分型

根據傷損程度與體質差異,可分為:

  1. 氣血虧虛型:多見於素體虛弱之孕婦,外傷後氣血更傷,症見腹痛隱隱、面色蒼白、心悸氣短。
  2. 腎虛不固型:常見於腎氣不足之體質,腰膝酸軟明顯,耳鳴頭暈,小便頻數。
  3. 血瘀阻絡型:外傷致瘀血內阻,腹痛拒按,陰道出血色黯有塊。

治療原則

治療以「益氣養血、固腎安胎」為大法,具體包括:

  1. 益氣養血:補益氣血以載胎,常用藥物如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當歸。
  2. 補腎固胎:強健腎氣以系胎,選用杜仲、續斷、桑寄生等。
  3. 止血安胎:針對陰道出血,酌加阿膠、艾葉炭等。
  4. 調和衝任:通過調理衝任氣血以安定胎元,可用香附、白芍等。

常用方劑

  1. 八珍湯加減: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黃,可酌加杜仲、續斷等固腎之品。
  2. 泰山磐石散:適用於氣血兩虛明顯者,含八珍湯基礎上加黃芩、砂仁等。
  3. 壽胎丸加減:適用於腎虛型,以菟絲子、桑寄生、續斷、阿膠為主。
  4. 安胎飲:針對血虛有熱者,含當歸、川芎、黃芩、白朮等。

隨證加減:

  • 腹痛明顯:加白芍、甘草緩急止痛
  • 出血量多:加仙鶴草、苧麻根
  • 腰酸甚者:加杜仲、補骨脂
  • 氣虛下陷:加升麻、柴胡

調護要點

本病強調「治未病」,孕婦宜:

  • 起居有常,避免勞累
  • 慎防跌撲挫傷
  • 節制房事
  • 調暢情志
  • 飲食宜營養豐富而易消化

外傷滑胎之預後與就診及時性密切相關,早期正確治療多可保全胎元。若病情發展至胎墮難留,則需按「墮胎」、「小產」論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