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外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外腎為中醫解剖學名詞,首見於明代醫家李梴所著《醫學入門》。此術語專指男性外露之生殖器官,涵蓋陰莖、陰囊及其附屬結構,與「內腎」(即五臟中之腎臟)形成內外相對之概念。

在中醫臟象理論中,外腎雖為外在形器,然其生理功能與腎臟精氣密切相關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腎主生殖」之論,指出外腎乃腎氣外現之竅,具排精種子、宗筋勃舉之功。朱丹溪在《格致餘論》中進一步闡明:「陰莖屬肝之絡,陰囊屬腎之竅」,揭示其與肝腎二經之經絡連屬。

從經絡循行而論,足厥陰肝經「過陰器」,足少陰腎經「貫脊屬腎」,任脈「起於胞中,下出會陰」,督脈「循陰器合篡間」,皆與外腎相聯繫。此解剖特性使外腎成為多條經脈氣血匯聚之所,亦解釋其病理變化多見肝鬱氣滯、腎精虧虛之證。

生理功能方面,外腎主要體現為:

  1. 天癸外候:隨腎氣盛衰而發育,《素問·上古天真論》描述男性「二八天癸至,精氣溢瀉」之生理變化,實以外腎發育為外在徵象
  2. 精關之竅:為精液排出之門戶,與腎主封藏功能相應
  3. 宗筋所聚:《靈樞·經筋》稱前陰為「宗筋之所會」,其勃起功能依賴肝氣疏泄與腎陽溫煦

在診斷學上,古代醫家重視外腎形態與色澤變化。如陰囊皺褶鬆弛多責之腎氣虛衰,陰莖紫暗多辨為氣滯血瘀。明代《外科正宗》更記載「外腎癰疽」等外科病症,體現中醫對該部位病變之觀察細微。

治療方面,歷代醫家發展出豐富治法。如張仲景在《金匱要略》用桂枝加龍骨牡蠣湯調理失精,李中梓《醫宗必讀》以五子衍宗丸補腎種子,皆通過調理內在臟腑以治外腎之疾。而外治法如《理瀹駢文》記載的陰囊濕疹熏洗方,則直接作用於局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