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外腎腫硬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外腎腫硬

外腎腫硬為中醫病證名,指陰囊皮膚由肥厚而漸至腫硬之病候。此證首見於明代《普濟方》卷二百四十九,屬於前陰病範疇,臨床多見於小兒患者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理論認為外腎腫硬之成因,主要與下列因素相關:

  • 濕熱下注:濕熱蘊結肝經,循經下注陰器,氣血壅滯而發腫硬
  • 寒凝經脈:寒邪客於厥陰肝經,氣血運行不暢,肌膚失養
  • 氣滯血瘀:情志不遂或外傷導致局部經絡阻滯,氣血瘀結
  • 脾虛濕盛:小兒脾常不足,運化失職,水濕停聚下焦

臨床表現

本病以陰囊皮膚肥厚腫硬為主要特徵,其具體表現包括:

  • 初期可見陰囊皮膚粗糙增厚
  • 漸至按之硬實,甚者如皮革
  • 局部或伴輕度紅腫
  • 一般無明顯疼痛,但或有輕度不適

治療方法

外治法

《普濟方》所載之傳統治法為:

  • 地黃散:取乾地龍研為細末
  • 以生薄荷汁調和成膏
  • 塗敷患處,每日更換

內治法

根據辨證可選用以下方劑:

  • 濕熱下注:龍膽瀉肝湯加減
  • 寒凝肝脈:暖肝煎合當歸四逆湯
  • 氣滯血瘀:少腹逐瘀湯化裁
  • 脾虛濕盛:參苓白朮散配合五苓散

古籍記載

除《普濟方》外,明清醫籍對此證亦有論述:

  • 《證治準繩·幼科》稱之為"腎囊腫硬"
  • 《醫宗金鑒·幼科心法》歸於"陰腫"範疇
  • 《外科正宗》指出此證"多因濕熱下注,或寒氣凝結"

現代應用

在現代臨床實踐中,中醫治療外腎腫硬可結合:

  • 針灸療法:取肝經太衝、曲泉等穴
  • 推拿按摩:以輕柔手法疏通局部經絡
  • 藥浴療法:以祛濕活血中藥煎湯外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