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外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外濕
外濕為中醫病證名,泛指人體因外界環境或氣候影響所感之濕邪。《黃帝內經》言「濕氣通於脾」,外濕多緣於自然界濕氣侵襲,其致病與季節、地域、生活環境密切相關。
形成原因
- 氣候潮濕:長夏梅雨季節或南方濕熱之地,濕氣彌漫,易從肌表侵入人體。
- 居處濕地:久居地下室、近水低窪之處,或住所通風不良,濕邪蓄積,漸傷陽氣。
- 霧露之邪:清晨夜露或山嵐瘴氣,其性氤氳黏滯,襲人肌腠,阻滯經絡。
- 涉水淋雨:驟遇雨水浸漬,或長期從事漁業、農業等水中作業,濕邪由下焦或皮毛內侵。
病理特性
外濕屬「六淫」之一,其性重濁黏滯,易與他邪相兼為病:
- 濕與寒合:成寒濕,症見關節冷痛、浮腫、畏寒。
- 濕與熱搏:成濕熱,症見身熱不揚、口渴不欲飲、黃疸。
濕邪侵襲途徑多從肌表或口鼻而入,初犯太陽經,可現頭重如裹、肢體困倦;若內傳太陰,則見脘痞腹脹、便溏。
與內濕之別
外濕與內濕雖同屬濕病,然成因有異:
- 外濕:由外界環境所致,病位初在表,宜解表化濕,如藿香正氣散。
- 內濕:因脾虛運化失職,水濕內停,病位在裡,宜健脾滲濕,如參苓白朮散。
經典論述
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云:「地之濕氣,感則害皮肉筋脈。」《金匱要略》亦指出「濕流關節」,說明濕邪易滯留肢體經絡,致痺證纏綿難癒。外濕為患,臨床須辨其在表在裡,兼寒兼熱,方可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