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外樞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外樞

外樞為經穴別名,首見於《針灸甲乙經》,所指即為維道穴。維道穴屬足少陽膽經,位於人體側腹部,為膽經與帶脈之交會穴,在臨床上具有調理氣機、疏肝利膽、通調帶脈之效。

定位與取穴
維道穴位於髂前上棘前下方,五樞穴前下0.5寸處。取穴時可令患者仰臥,於腹側髂骨緣尋按,當髂前上棘內側凹陷處即為此穴。

主治功能

  1. 婦科疾病:維道穴與帶脈相通,故常用於治療帶下、月經不調、不孕等婦科病症,尤擅調理因帶脈失約所致之滑胎、崩漏。
  2. 消化系統病症:屬膽經之穴,可疏泄肝膽鬱滯,改善脅痛、腹脹、嘔逆等症。
  3. 腰胯疼痛:因其位於髂骨周邊,配合環跳、居髎等穴,可緩解腰髖痠痛、下肢痿痺。
  4. 疝氣:古代醫籍記載,此穴能治「小腸氣」,即現代所言腹股溝疝。

操作方法
針刺時宜斜向內下方進針,深度約0.8~1.2寸,局部有酸脹感;艾灸可溫和施灸5~10分鐘,以助溫通經脈。

穴名釋義
「外樞」一名,寓指此穴居人體外側樞紐之位,與內在臟腑氣機相聯;而「維道」則強調其維繫帶脈、調暢膽經之功能,為經氣橫向輸布之要衝。

配伍應用

  1. 配足臨泣、帶脈:增強調帶脈、止帶下之效。
  2. 配陽陵泉、太衝:疏肝利膽,緩解脅痛。
  3. 配關元、三陰交:調理衝任,治療婦科疾患。

此穴在《針灸大成》《類經圖翼》等古籍中亦有載錄,後世醫家多循其用,於婦科、筋傷及氣機不暢之證頗具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