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外痛內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外痛內快
外痛內快為中醫病證名,首見於《難經·四十八難》,原文載:「外痛內快,為外實內虛。」此處「快」與「痛」相對,意指患者體表有明顯疼痛不適,而體內卻無疼痛感,甚或反覺舒暢。此現象反映邪氣鬱滯於外,導致外部經絡氣血壅塞,呈現「外實」之象;而體內氣血相對空虛,故無明顯不適,是為「內虛」。
病因病機
此證多因外邪侵襲體表,如風寒、濕熱等邪氣客於肌腠、經絡,致使局部氣血運行受阻,不通則痛。然邪未深傳入裡,臟腑氣血未受直接損傷,故內部機能尚調,無疼痛或反覺輕快。此證常見於外感病初期,或局部經絡病變,如痹證、跌打損傷等。
辨證要點
- 外痛:表現為體表局部或廣泛性疼痛,可伴隨脹痛、刺痛或拘急感,觸按或有結塊、壓痛。
- 內快:體內無明顯不適,或反覺鬆快,飲食、二便、呼吸等功能如常。
- 脈絡表現:脈多浮緊或弦緊,舌苔薄白或薄黃,視邪氣性質而異。
治療原則
此證屬「外實內虛」,治法當以疏泄外邪為主,兼顧調和內裡氣血。
- 外治法:針灸、推拿或外用藥物(如膏藥、熏洗)以疏通經絡,散邪止痛。
- 內服藥:依邪氣性質選方,如風寒可用麻黃湯類發散表邪;濕熱者宜選羌活勝濕湯加減,以祛濕清熱。
與相似證候鑑別
- 外痛內痛:邪已由表入裡,內外俱實,如《傷寒論》太陽陽明合病,需表裡雙解。
- 外快內痛:多屬內傷虛證,如臟腑氣血虧虛,外反無表現,治法重補益。
此證雖以邪實為主,然臨床需詳辨外邪性質及內在氣血狀態,方能精準施治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、李東垣等,皆強調「邪在表者,汗而發之」的原則,契合此證機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