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外膝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外膝眼

名稱考釋

外膝眼為經穴別名,屬足陽明胃經之腧穴。《針灸大成》等醫籍記載此為犢鼻穴之別稱,蓋因其位置在膝蓋骨外部凹陷處,形似牛鼻之狀而得名。在歷代醫籍中,亦有「膝眼穴」之外側部分之稱謂,與內膝眼相對應。

解剖定位

外膝眼位於膝部,屈膝時在髕骨下方,當髕韌帶外側凹陷處。此處皮下組織較薄,淺層分佈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及膝關節動脈網,深層則有脛神經、腓總神經及脛前動脈等結構。

經絡歸屬

外膝眼屬足陽明胃經之腧穴,為陽明經氣血匯聚之處。其下經脈循行入膝,上接梁丘,下連足三里,為膝部氣血輸注之要衝。

功能主治

  1. 膝關節疾患:主治膝髕腫痛、屈伸不利、風濕痹痛等,尤擅治因寒濕阻絡所致之膝痛
  2. 足陽明經病症:可疏調陽明經氣,治療下肢痿痹不仁
  3. 筋脈拘急:針對膝部筋脈拘攣、攣急不舒有舒筋活絡之效
  4. 脾胃運化:間接調理脾胃運化功能,因陽明經脈貫通中焦脾胃

刺灸方法

古法記載以刺入三至七分為度,可採用斜刺或直刺法。施針時須注意避開膝關節腔,針感多向膝部或足背方向傳導。灸法則可用艾炷灸五至七壯,或艾條溫灸十至十五分鐘。

經典記載

《靈樞·本輸》雖未直接提及外膝眼之名,但已論及膝部腧穴之重要。《甲乙經》載:「犢鼻在膝髕下胻上,俠解大筋中」,即指此穴。《針灸大成》明確將外膝眼列為犢鼻之別稱,並詳述其主治功效。

配伍應用

臨床上常與內膝眼配伍使用,形成「膝眼對刺」之法。此外,亦可配合陽陵泉、陰陵泉以加強通利關節之效,或與梁丘、血海同用以調和氣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