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外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外陽
別稱與出處
外陽為經穴別名,首載於元代醫家王國瑞所著之《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》,其文記載:「外陽,在外踝上三寸,陽蹻郄。」此處所述之外陽,實為足太陽膀胱經之「跗陽穴」。跗陽別名「外陽」,屬陽蹻脈之郄穴,為經氣深聚之處,臨床多用於調理氣血、疏經活絡。
定位與解剖
- 體表定位:外陽(跗陽)位於小腿後外側,外踝尖上3寸,腓骨與跟腱之間,當崑崙穴直上3寸處。
- 解剖層次:淺層為腓腸神經分布,深層有脛後動脈、靜脈及脛神經分支通過,肌肉層涉及腓骨長肌、短肌及跟腱附着處。
經絡屬性與功能
- 經脈歸屬:
- 屬足太陽膀胱經,與陽蹻脈直接相關。陽蹻主司下肢外側運動機能,與陰蹻共同調節肢體陰陽平衡。
- 作為陽蹻「郄穴」,外陽擅長處理本經急性病症,如突然之腰腿痛、踝關節扭傷等。
- 主治功能:
- 通絡止痛:適用於下肢麻木、足踝腫痛、腰骶冷痛等氣血瘀滯之症。
- 調和陰陽:陽蹻脈氣失衡時,可出現失眠(陰陽不相交)或下肢運動障礙,刺灸此穴可協調陰陽。
- 溫經散寒:配合艾灸,能改善寒濕下注所致之足脛酸重、屈伸不利。
配伍與療法
- 針刺操作:直刺0.5~1寸,局部酸脹感可向足底或膝部放射。
- 經典配伍:
- 配崑崙、懸鐘,強化疏經通絡之效,主治足踝痿痹。
- 配腎俞、委中,調理腰腿氣血,緩解寒濕腰痛。
- 灸法應用:溫和灸10~15分鐘,可溫陽化濕,適用於慢性虛寒證。
學術考據
外陽之名,體現其「位於外側、屬陽經」之特性。陽蹻脈自申脈穴上行,經跗陽而布散肢體,此穴為其氣血轉輸之關鍵。《針灸甲乙經》雖未直接提及「外陽」,但詳載跗陽主治「腰痛不能久立」,後世醫家逐漸明確其別名與臨床價值。
現代應用延伸
現代中醫臨床中,外陽(跗陽)亦用於治療坐骨神經痛、足下垂等神經肌肉病變,配合電針或穴位注射可增強療效。其與西醫解剖對應之腓淺神經分布區相關,體現「經筋理論」與神經支配的關聯性。
(全文完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