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外因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外因(中醫病因學名詞)

定義與範疇
外因,為中醫病因學重要分類之一,泛指人體外環境中足以引發疾病的各類致病因素。其概念源於《黃帝內經》,並於宋代陳無擇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中明確歸納為「三因學說」之一,與「內因」、「不內外因」並列。

主要內容

  1. 外因的核心內涵
    外因主要涵蓋自然界異常氣候變化——即「六淫」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,以及疫癘之氣(傳染性邪氣)。當此類外邪侵襲人體,超越正氣調節能力,即導致疾病發生,故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云:「夫百病之生也,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。」
  2. 六淫致病特點

    • 風邪:具「善行數變」特性,致病多見遊走性疼痛、抽搐等,如痹證、中風。
    • 寒邪:主收引凝滯,易傷陽氣,致疼痛拘急,如寒痹、胃脘冷痛。
    • 暑邪:性炎熱挾濕,多耗氣傷津,引發中暑、濕溫。
    • 濕邪:重濁黏滯,易困脾陽,見身體沉重、分泌物穢濁。
    • 燥邪:乾澀傷津,多犯肺衛,致乾咳、皮膚皸裂。
    • 火邪:炎上急迫,易生瘡瘍、高熱、出血。
  3. 疫癘之氣
    屬特殊外因,具強烈傳染性與時行性。中醫稱「戾氣」、「異氣」,如《溫疫論》所言:「疫者,感天地之癘氣……此氣之來,無問老少強弱,觸之者即病。」其致病多見急驟、病情危重,如疫病、霍亂。

與內在因素的關聯
外因致病與人體正氣強弱密切相關。《靈樞·百病始生》強調:「風雨寒熱不得虛,邪不能獨傷人。」若臟腑功能失調、衛外不固,外邪更易乘虛而入,此即「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」之理。

延伸探討
傳統理論中,外因亦包括「外傷」(如金刃、蟲獸所傷),然此類病因於三因學說中多歸為「不內外因」。此外,六淫概念不僅指氣候異常,亦涵蓋對應六氣的病理反應,如內生五邪(內風、內寒等)雖非外來,然其表現可與外因相類,此為「外感」與「內傷」辨證之關鍵差異。

參考文獻

  • 《黃帝內經》
  • 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
  • 《溫疫論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