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外陰白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外陰白斑(女陰白斑)中醫詳解

定義與病機

外陰白斑乃婦女陰部皮膚出現局限性或瀰漫性白色斑塊之疾,可蔓延至下肢內側、會陰及肛門區域,鮮少累及尿道口與前庭部位。此病屬中醫「陰癢」、「陰疼」、「陰痛」範疇,其成因主要與肝腎功能失調、精血不能濡養外陰密切相關。

主要症狀表現

  • 外陰局部瘙癢難忍
  • 皮膚乾燥失潤且漸成白色
  • 患處肌膚肥厚變硬,彈性減退
  • 嚴重者可見皮膚萎縮破潰
  • 伴隨疼痛及灼熱感

中醫證型辨治

一、肝經濕熱型

病機特徵:濕熱之邪循肝經下注,侵漬外陰肌膚
臨床表現

  • 陰部紅腫發癢明顯
  • 皮膚色素減退呈白斑
  • 常見濕疹樣改變
  • 帶下量多色黃質稠
  • 口苦咽乾,小便短赤

治法:清泄肝火,利濕止癢
方藥:龍膽瀉肝湯加減
組成:龍膽草、梔子、黃芩、澤瀉、車前子、當歸、生地、柴胡、生甘草
加減法:瘙癢劇者加白鮮皮、地膚子;濕疹明顯加苦參、土茯苓

二、血虛肝旺型

病機特徵:陰血虧虛,肝失所養,風從內生
臨床表現

  • 外陰刺痛與瘙癢並見
  • 皮膚乾燥變白漸失彈性
  • 頭暈目眩,視物昏花
  • 月經不調,經量偏少
  • 爪甲不榮,肌膚甲錯

治法:養陰活血,清肝息風
方藥:蘇甲馬鞭散
組成:蘇木15克、炙鱉甲15克、馬鞭草15克、生地30克、龍膽草9克
用法:共研細末,每日3次,每次3克;或作湯劑煎服
加減:血虛甚者加當歸、川芎;風盛癢劇加鉤藤、蟬衣

三、肝腎陰虛型

病機特徵:肝腎精血虧耗,外陰失於濡養
臨床表現

  • 外陰乾燥灼痛
  • 白斑處皮膚薄脆
  • 頭暈耳鳴,腰膝痠軟
  • 五心煩熱,盜汗
  • 月經量少或經期延後

治法:滋補肝腎,填精益血
方藥:二至丸合六味地黃丸加減
基礎方:女貞子、旱蓮草、熟地、山萸肉、山藥、澤瀉、丹皮、茯苓
加減:陰虛火旺加知母、黃柏;陰損及陽加菟絲子、枸杞子

四、腎陽虛衰型

病機特徵:命門火衰,陰寒凝滯外陰
臨床表現

  • 外陰皮膚蒼白萎縮
  • 瘙癢夜間加重
  • 腰膝冷痛,形寒肢冷
  • 性慾減退,小便清長
  • 月經後期量少色淡

治法:溫補腎陽,散寒通絡
方藥:右歸飲加減
組成:熟地、山藥、山茱萸、枸杞、鹿角膠、菟絲子、杜仲、當歸、肉桂、制附子
加減:伴血瘀加川芎、丹參;瘙癢加蛇床子、荊芥穗

外治薰洗方

基礎配方

  • 生川烏200克
  • 生草烏200克
  • 蛇床子150克
  • 苦參150克
  • 艾葉50克

煎製方法

  1. 上藥加水4,000毫升,煎煮濃縮至2,000毫升
  2. 加入白礬150克,鹵水600克
  3. 再煎至1,000毫升
  4. 濾過藥渣,取澄清藥液

用法:溫熱藥液外洗患處,每日1-2次,每次15-20分鐘

作用機理

  • 生川烏、生草烏:溫經散寒止痛
  • 蛇床子:燥濕止癢抗過敏
  • 苦參:清熱燥濕殺蟲
  • 艾葉:溫經通絡止癢
  • 白礬:收斂燥濕解毒
  • 鹵水:軟堅散結止癢

古今醫家見解

《婦科玉尺》有云:「陰癢多因濕熱生蟲,或血虛風燥作癢」,指出外陰白斑病因與濕熱、血虛密切相關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認為:「婦人陰癢,多因濕熱生蟲,甚則肢體倦怠,小便赤澀,宜龍膽瀉肝湯、逍遙散主之」,強調從肝論治的重要性。現代中醫在此基礎上,更注重肝腎同調、標本兼治的治療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