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外陰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外陰炎(中醫辨證論治)

外陰炎屬西醫病名,今見於中西醫結合臨床,中醫典籍雖無此病名記載,然其症狀與辨治散見於「帶下」、「陰癢」、「陰瘡」等範疇。外陰部發炎,症見皮膚紅腫熱痛,甚則潰瘍生膿,分泌物增多;若遷延不癒轉為慢性,則見局部皮膚增厚、乾燥皸裂。此病多因濕熱邪毒循肝經下注陰器,或兼感外邪,蘊結肌膚而成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經濕熱:情志鬱結或飲食不節,致肝氣疏泄失司,濕熱內生,流注下焦,侵蝕外陰。
  2. 脾虛濕盛:素體脾弱,運化失職,水濕停聚,下注陰部,久則化熱。
  3. 外感濕毒:起居不慎,濕熱蟲邪乘虛侵襲陰戶,與氣血相搏而發病。

辨證分型

  1. 濕熱下注證

    • 主症:外陰紅腫灼痛,分泌物黃濁量多,或伴潰瘍糜爛,口苦咽乾,小便短赤。
    • 舌脈:舌紅苔黃膩,脈弦滑數。
    • 治法:清肝瀉火、利濕解毒。
    • 方藥:龍膽瀉肝湯加減(龍膽草、黃芩、梔子、澤瀉、木通、車前子等)。
  2. 脾虛濕蘊證

    • 主症:外陰腫脹瘙癢反覆,分泌物色白黏稠,兼見食少乏力,大便溏薄。
    • 舌脈:舌淡胖有齒痕,苔白膩,脈濡緩。
    • 治法:健脾益氣、化濕止帶。
    • 方藥:完帶湯合二妙散(白朮、山藥、蒼朮、黃柏、薏苡仁等)。
  3. 血虛風燥證(慢性期)

    • 主症:外陰皮膚粗糙乾裂,瘙癢夜甚,面色萎黃,經血量少。
    • 舌脈:舌淡苔薄,脈細弱。
    • 治法:養血潤燥、祛風止癢。
    • 方藥:當歸飲子加減(當歸、生地、白芍、川芎、防風、荊芥等)。

外治方藥

配合內服藥,可選清熱燥濕、殺蟲止癢之熏洗方:

  • 基礎方:苦參30克、蛇床子15克、黃柏15克、枯礬10克、百部12克、川椒6克,煎湯趁熱熏洗患處,每日1~2次。
  • 潰瘍滲液:加金銀花、蒲公英清熱斂瘡。
  • 乾裂脫屑:加生地榆、牡丹皮涼血潤膚。

針灸療法

取任脈、肝經腧穴為主:

  • 主穴:中極、曲骨、三陰交、太衝、陰陵泉。
  • 配穴:濕熱者加行間、蠡溝;脾虛者加足三里、公孫。

外陰炎之調治,需內外兼顧,尤重疏肝健脾、清化濕毒。慢性者當滋陰養血,佐以活血通絡,防其病久入絡成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