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外障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外障
外障為中醫眼科病證名,首見於《秘傳眼科龍木論》。此證泛指發生於胞瞼(眼瞼)、兩眥(內外眼角)、白睛(結膜與鞏膜)、黑睛(角膜)等外顯眼部組織的疾患,屬外眼疾病範疇。其病因病機與臨床表現多元,中醫辨證注重整體與局部之關聯。
病因病機
外障多由外邪侵襲或內在失衡所致,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:
- 外感六淫: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皆可犯目,尤以「風熱上攻」最為常見。如風熱壅滯胞瞼,可發為針眼(麥粒腫);濕熱熏蒸白睛,則見白睛紅赤(結膜炎)。
- 內傷因素:
- 痰火積滯:痰濕鬱久化熱,上灼目絡,易生胬肉攀睛(翼狀胬肉)或瞼弦赤爛(瞼緣炎)。
- 肝膽火熾:肝開竅於目,若情志鬱結化火,黑睛易生星翳(角膜潰瘍),伴見目赤疼痛。
- 虛火上炎:肝腎陰虛致虛火浮越,可表現為反覆發作之目赤乾澀,翳障隱伏不退。
- 脾虛氣弱:脾失健運則濕濁上泛,白睛浮腫或胞瞼下垂,病情纏綿難癒。
- 外傷與毒邪:異物入目、撞擊或化學灼傷,可直接損傷輪廓,誘發紅腫瘀血,甚則化腐成膿。
臨床特徵
外障以局部症狀為主,常見徵象包括:
- 紅赤腫痛:白睛血絡怒張或胞瞼焮紅,多屬實熱證。
- 分泌物增多:眵多黏稠如膿為肺胃實熱;淚液清稀量多多伴風邪。
- 翳膜遮睛:黑睛生翳可呈點狀、片狀,新翳浮嫩易發展,久翳沉穩多挾陰虛。
- 形態異常:胬肉橫侵角膜、胞瞼內生椒粟(濾泡增生)等,均屬外障範疇。
辨證論治
中醫治療外障強調「審因求治」,內外並施:
- 內治法:
- 疏風清熱:風熱證用銀翹散加減,風寒證選荊防敗毒散。
- 瀉火解毒:肝膽火盛者投龍膽瀉肝湯;肺胃熱熾予瀉白散合清胃散。
- 滋陰降火:知柏地黃丸適用於虛火上炎之慢性目赤。
- 健脾化濕:參苓白朮散加減調理脾虛濕滯所致眼瞼浮腫。
- 外治法:
- 薰洗與敷貼:黃連煎湯薰洗治瞼弦赤爛;鮮蒲公英搗敷緩解針眼膿腫。
- 點眼藥散:八寶眼藥粉撤佈於翳膜表面,退翳明目。
- 手術療法:傳統鉤割術用於胬肉切除,或金針撥障治療宿翳。
古籍佐證
《審視瑤函》提到:「外障者,睛外為雲翳所遮。」指出外障有形之病變特徵;《銀海精微》則分述七十二種外障,如「棗花白陷」(角膜潰瘍)、「冰瑕翳」(角膜雲翳)等,豐富其分類體系。外障之辨,須察病位深淺、病勢急緩,並參合脈象舌徵,方能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