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外症喉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外症喉癰
病名
外症喉癰,又稱外喉癰,屬中醫喉科癰疽範疇。此症發於頦下天突穴(任脈穴位,位於胸骨上窩凹陷處)上方,正對咽喉外部,癰腫內外皆現,多因外感風熱邪毒或內火鬱結,挾痰濕循經上灼咽喉所成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風熱邪毒外襲:風熱之邪從口鼻入侵,壅遏肺胃經絡,氣血凝滯成癰。
  2. 肺胃積熱內蘊:過食辛辣厚味,肺胃積熱,火毒上攻咽喉,結聚成腫。
  3. 痰火互結:素體痰濕偏盛,復感邪熱,痰火膠結,阻滯咽喉肌膜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局部症狀:頦下腫脹如饅頭狀,色紅灼熱,疼痛劇烈,觸之堅硬;咽喉內外俱腫,吞嚥困難,甚則言語不清。
  • 全身症狀:初起或伴發熱惡寒、頭痛、舌紅苔黃膩,脈浮數或洪大;若熱毒熾盛,可見高熱煩渴、便秘溲赤。

辨證分型

  1. 風熱襲表證:腫脹初起,紅腫未劇,兼風熱表證,宜疏風清熱。
  2. 肺胃熱毒證:紅腫痛甚,壯熱口渴,舌絳苔黃,宜瀉火解毒。
  3. 痰熱壅盛證:腫脹堅硬,痰涎壅塞,呼吸不暢,宜化痰散結。

治療方藥

  • 內治
    • 普濟消毒飲加減:黃芩、黃連、陳皮、玄參、柴胡等,清熱解毒、疏風散邪。
    • 清瘟敗毒飲:石膏、知母、犀角(現多用水牛角代)、生地黃等,適用於熱毒熾盛、氣血兩燔者。
    • 痰熱甚者:可合黃連溫膽湯,輔以浙貝母、瓜蔞仁化痰散結。
  • 外治
    • 如意金黃散:以醋或蜂蜜調敷患處,清熱消腫止痛。
    • 針刺放血:腫痛劇烈時,可於少商、商陽穴點刺出血,洩熱解毒。

古籍佐證
《喉科秘旨》載:「此症生於頷下天突穴之上,內外皆腫,飲食有礙」,強調其病位與症狀特點;《外科正宗》亦云:「喉癰皆因火毒聚,內外紅腫須急治」,指出火毒為本症核心病機。

預後轉歸
若能及時清解熱毒,多可消散而癒;若失治誤治,恐熱毒內陷,致癰腫潰膿,或邪陷心包而現神昏譫語等危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