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外治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外治是中醫學中與內治相對的一種治療方法,亦稱「外治法」,指通過藥物、手法或器械作用於體表、孔竅或特定部位,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。外治法歷史悠久,早在《黃帝內經》中便有相關記載,後世醫家不斷發展創新,形成了豐富多樣的治療體系。

核心原理與理論基礎

外治法遵循中醫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原則,其作用機制主要包括:

  1. 經絡傳導:通過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,激發經氣運行,調和氣血。
  2. 藥性透皮吸收:藥物透過皮膚、黏膜等直接作用於局部或循經入裡。
  3. 物理效應:如溫熱、壓力等直接改變局部氣血狀態。

主要外治方法分類

  1. 藥物外敷法

    • 敷貼:將藥物製成膏、散、糊劑敷於患處,如三黃散清熱解毒。
    • 薄貼:即傳統膏藥,如狗皮膏藥溫經散寒。
    • 罨包:用藥液浸漬紗布覆蓋患處,如芒硝溶液消腫。
    • 發泡療法:如毛茛灸刺激穴位起泡以治風濕。
  2. 熱熨與溫灸法

    • 藥熨:如吳茱萸加熱後布包熨腹部治寒痛。
    • 熱烘:塗藥後烘烤促進吸收,治皮膚頑癬。
    • 溻漬:藥液淋洗或浸泡患肢,如當歸活血湯治跌撲腫痛。
  3. 孔竅給藥法

    • 點眼:如珍珠明目液治目赤翳障。
    • 搐鼻:通關散吹鼻取嚏以開竅醒神。
    • 塞肛:蜜煎導法潤腸通便。
    • 漱滌:銀花漱口液治口腔潰瘍。
  4. 特殊手法療法

    • 膏摩:結合藥膏與推拿手法,見於《金匱要略》。
    • 撲粉:如六一散撲撒治痱疹。

臨床應用特點

外治法具有「直達病所」「奏效迅捷」的特點,尤其適用於:

  • 外科癰瘡瘍腫(如金黃散外敷)
  • 筋骨損傷(如七釐散調敷)
  • 皮膚疾患(如青黛散油調塗)
  • 急症處理(如搐鼻開竅)

歷代醫籍如《外科正宗》《理瀹駢文》均載有豐富外治經驗,發展出「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」的理論體系,強調需辨明寒熱虛實,選擇相應藥物與方法。如寒證多用辛溫熨敷,熱證宜清涼溻漬,體現中醫「異病同治」「同病異治」的辨證思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