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唇糜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唇糜
唇糜為中醫病證名,指口唇黏膜發生潰破、糜爛之症,屬「口糜」範疇。其病位在唇,與脾胃、心、腎等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多因內熱熾盛或濕濁上泛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脾胃積熱:過食辛辣厚味,脾胃蘊熱,循經上攻於唇,灼傷黏膜,發為糜爛。
- 心火上炎:情志化火或熱邪內擾,心火亢盛,循手少陰經上灼口唇。
- 陰虛火旺:腎陰不足,虛火上炎,或久病傷陰,津虧不能濡養唇黏膜,致乾裂糜爛。
- 濕熱蘊結:外感濕邪或脾失健運,濕濁內停,鬱久化熱,濕熱蒸騰,腐蝕唇肉。
臨床表現
- 唇部黏膜紅腫、潰破,表面覆蓋黃白色腐膜,周圍或有充血。
- 伴隨灼痛、滲液,進食辛辣或熱物時症狀加重。
- 若屬虛火,潰面多淡紅,疼痛較輕,反覆發作;實火則潰瘍鮮紅,腫痛明顯。
中醫辨證分型
- 脾胃實熱證:唇糜鮮紅腫痛,口臭煩渴,便秘尿赤,舌紅苔黃,脈滑數。治宜清胃瀉火,方用涼膈散或清胃散加減。
- 心火上炎證:潰瘍多見於唇內,伴舌尖紅赤、失眠煩躁,小便短赤。治宜清心降火,方選導赤散合黃連解毒湯。
- 陰虛火旺證:唇糜微紅,乾裂疼痛,午後潮熱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治宜滋陰降火,方用知柏地黃丸。
- 濕熱蘊蒸證:唇糜糜爛滲液,周圍水腫,口黏苔膩,脈濡數。治宜清熱化濕,方選甘露消毒丹或甘草瀉心湯。
外治法
- 局部用藥:以清熱解毒、生肌斂瘡為原則,可選用冰硼散、錫類散外敷,或黃柏、青黛等研末調塗。
- 針刺療法:取合谷、足三里、內庭等穴,瀉法以清熱;陰虛者加太溪、三陰交滋陰。
唇糜之症,需辨明虛實寒熱,結合整體臟腑調理,方能標本兼治。歷代醫家如《醫宗金鑒》強調「口瘡糜爛屬火炎」,而《外科正宗》則詳述濕熱致糜之治法,可見其辨證之精微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