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外治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外治法

定義與範疇

外治法,又稱「外治療法」,是中醫治療學的重要分支,泛指不透過內服藥物,而是經由體表或外部途徑施以治療的技術與方法。其範疇廣泛,涵蓋物理、化學及藥理作用,包括藥物敷貼、熏洗、熨燙、導引、推拿、刮痧、拔罐,以及對特定竅穴(如肛門、陰道、鼻腔、耳道)的局部施治,乃至日光浴、沙療、蠟療、水療等自然療法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曰:「內者內治,外者外治。」點明了外治法與內服藥物療法相對應的治療邏輯。

歷史發展

外治法在中國醫學史上源遠流長,早在《五十二病方》及《黃帝內經》中便有諸多記載,展現了豐富的臨床經驗。東漢張仲景於《傷寒雜病論》中系統性歸納了多種外治技術,如針刺、艾灸、溫熨、烙法、藥熨、坐藥、灌腸、浸足、灌耳及人工呼吸等,奠定後世外治法之基礎。

隨着針灸學逐漸發展為獨立學科,其理論與技術體系趨於完備,傳統外治法的範疇亦隨之調整,後世醫家所論外治多專指非針灸類療法。例如清代醫家趙學敏於《串雅內編》(1759)記載民間外治秘方,吳尚先《理瀹駢文》(1864)系統性論述膏藥、敷貼等外治法,鄒存淦《外治壽世方》(1877)則匯集歷代外治驗方,均為外治法專著之代表。

主要外治技術

  1. 藥物外治

    • 膏藥與敷貼:將藥材製成膏劑或糊狀,敷於體表特定部位,透過皮膚吸收以發揮藥效,如《理瀹駢文》所載之「萬應膏」。
    • 熏洗療法:以藥液蒸氣熏蒸或浸泡患處,適用於皮膚病、關節疼痛等症。
    • 坐藥與灌腸:將藥物製成栓劑或以液體注入肛門或陰道,多用於腸道或婦科疾病。
  2. 物理外治

    • 熨法與烙法:以溫熱器具或藥物(如鹽、薑、艾)熨燙患處,促進氣血流通,或施以烙法處理外科瘡瘍。
    • 刮痧與拔罐:利用器具刮拭皮膚或造成局部負壓,以疏通經絡、祛除痧毒。
  3. 自然療法

    • 環境療法:如沙療藉沙漠高溫與礦物作用療疾,蠟療以熔蠟溫敷,水療則利用溫泉或藥浴調理體質。

理論基礎

外治法遵循中醫整體觀念與經絡學說,認為體表與內臟透過經絡相互聯繫,故外治可內達病所。《理瀹駢文》強調「外治之理,即內治之理」,指出外治與內服藥物同樣需辨證論治,根據病性(寒熱虛實)與病位選擇相應治法。例如,寒證多用溫熨,熱證宜清熱熏洗,虛證以溫補藥敷貼,實證則施以瀉法導引。

此外,外治法亦重視「竅穴」概念,如鼻腔、耳道、肛門等孔竅被視為氣機出入門戶,局部施藥可調節臟腑功能,如《傷寒論》之「蜜煎導」即為潤腸通便之外治典例。

總結

外治法作為中醫學重要組成部分,兼具實用性與理論深度,其技術多樣且適應症廣泛,歷代醫家持續拓展其應用範疇。從簡易的敷貼熏洗到複雜的導引手法,外治法不僅體現中醫「因地制宜」的治療智慧,更為現代非藥物療法提供豐富的臨床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