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外取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外取
外取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首見於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,與「外治」同義,泛指透過體表施治以調和氣血、疏通經絡的療法。此類方法不經口服藥物,而是直接作用於肌膚、孔竅或經絡腧穴,以達內病外治之效。
理論基礎
外取法的核心思想源自中醫「天人相應」與「內外統一」的整體觀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從外知內」「內病外治」的原則,認為體表與臟腑經絡相互聯繫,透過外部刺激可影響內在機能。如《靈樞·經脈》指出:「經脈者,所以行血氣、營陰陽、濡筋骨、利關節者也。」外取法即藉由激發經氣、調整陰陽,達到治療目的。
常見外取療法
-
針刺與灸法
- 針刺:以毫針刺入特定腧穴,調節經氣運行,如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所述:「欲以微針通其經脈,調其血氣。」
- 灸法:利用艾絨溫熱刺激穴位,如艾炷灸、隔姜灸等,《醫學入門》稱其能「引火熱之氣,速達病所」。
-
推拿與導引
- 推拿:通過手法按壓、揉捏經絡與阿是穴,如《醫宗金鑒》提及「按、摩、推、拿之義,以通鬱閉之氣」。
- 導引:結合肢體運動與呼吸調息,如五禽戲、八段錦,屬「動形外取」之法。
-
藥物外治
- 敷貼:將藥材製成膏、散敷於患處或穴位,如《千金要方》記載的蔥豉膏敷臍治傷寒。
- 熏洗:以藥湯蒸薰或浸浴,如《外科正宗》用五味消毒飲熏洗療瘡瘍。
- 刮痧與拔罐:刮痧以器具刮拭皮表出痧,拔罐則利用負壓吸拔,均屬「透邪外達」之法。
-
其他療法
- 烙法:古醫用燒紅金屬烙燙患處,今少用,但《外科啓玄》載其治癰疽。
- 放血療法:以三棱針刺絡放血,如《針灸大成》言其可「決凝滯,開氣機」。
臨床應用
外取法廣泛用於內科、外科及急症。例如:
- 風寒表證:以麻黃湯煎湯熏鼻,取「開鬼門」發汗解表。
- 瘀血痹痛:針刺合谷、三陰交,配合局部拔罐活血。
- 濕疹瘙癢:以苦參、黃柏煎湯外洗,清熱燥濕。
學術傳承
歷代醫家對外取法多有發揮。清代吳師機著《理瀹駢文》,系統論述外治原理,提出「外治之理,即內治之理;外治之藥,亦即內治之藥」,強調外取與內服療法殊途同歸。
外取法體現中醫「治未病」與「簡便驗廉」的特色,其運用須辨證論治,結合患者體質與病位,選擇相應技法與穴位,方能奏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