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外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外熱

在中醫學中,外熱為證候名詞,指邪氣侵襲肌表或上焦,導致體表發熱的病理現象,亦稱表熱。此證多因外感六淫(尤以風寒、風熱為主),或時氣疫毒之邪鬱於腠理,使衛陽之氣不得宣散,鬱而化熱所引發。

經典理論溯源

  1. 《黃帝內經》論外熱
    《素問·調經論》提出:「上焦不通利,則皮膚致密,腠理閉塞,玄府不通,衛氣不得洩越,故外熱。」此段闡明外熱之機理在於邪氣阻滯上焦,致腠理閉塞,衛氣(人體防禦之氣)鬱遏於表而化熱。衛氣本具溫煦肌膚、抵禦外邪之功,一旦運行受阻,反成發熱之源。
  2. 後世醫家發揮

    • 《壽世保元》指出:「傷寒發熱,是寒邪入衛,與陽氣交爭,而為外熱。」此說明寒邪束表,正邪相搏,陽氣抗爭於外,故見發熱。
    • 《景岳全書》進一步區分內外熱之別:「凡熱病之作,亦自有內外之辨。如感風寒而傳化為熱,或因時氣而火盛為熱,此皆外來之熱。」強調外熱多由外感邪氣直接引起,與內傷熱證有別。

病因病機

外熱之形成,主要與以下因素相關:

  1. 六淫侵襲
    • 風寒鬱表:寒邪閉鬱腠理,衛陽不得宣通,鬱而發熱。
    • 風熱犯衛:熱性升散,直接灼傷肌表,或與衛氣相搏而見發熱。
  2. 時氣疫毒
    如疫癘之邪(如溫病初起),其性熾烈,從口鼻或皮毛入侵,迅即化熱,表現為表熱證候。

臨床表現

外熱以肌表發熱為主要特徵,伴隨以下症狀:

  • 發熱惡寒:因邪在表,正邪交爭,故見發熱同時伴惡風或惡寒。
  • 腠理閉塞:皮膚緊密無汗,或汗出不暢。
  • 上焦鬱滯:頭痛、鼻塞、咽喉腫痛等。

外熱與內熱之鑒別

  1. 病位不同
    • 外熱病在表,熱勢較淺,多伴表證(如惡寒、脈浮)。
    • 內熱病在裡,熱勢深沉,如陰虛內熱或陽明腑實熱。
  2. 病因差異
    • 外熱由外邪引發,起病急。
    • 內熱多因臟腑失調(如陰虛、氣滯、血瘀),病程較緩。

治療原則

外熱屬表證範疇,治法當以解表透邪為主:

  • 辛涼解表:適用於風熱表證,如銀翹散。
  • 辛溫發汗:針對風寒表實證,如麻黃湯。
  • 疏風透毒:時氣疫毒初起,可選用升降散等方。

外熱為中醫外感病常見證型,其辨證須緊扣邪正關係與表裡層次,方能準確施治。歷代醫家對其機理的闡述,為臨床辨治外感熱病奠定了理論基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