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外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外痔

外痔為肛門疾患之一,指生於肛門齒狀線以下之痔核,與內痔相對而立。此病名首見於唐代《備急千金要方·卷二十三》,屬中醫「痔瘡」範疇,多因濕熱下注、氣滯血瘀,或久坐久立、飲食不節所致。

證候特徵
外痔初期多無明顯痛癢,亦少見出血,然日久則形成皮瓣狀贅生物,患者常覺肛門異物感,甚則影響行動。若染邪毒,則局部紅腫熱痛,甚則伴隨身熱、頭痛等全身症狀。依其病理表現,中醫臨床常分下列四類:

  1. 血栓性外痔:因血絡瘀阻,肛緣突生青紫色腫塊,觸之硬痛,甚則灼熱。
  2. 贅皮樣外痔:氣血壅滯日久,肛周生成柔軟皮贅,狀如蓮子或鼠乳,多無痛感。
  3. 靜脈曲張性外痔:氣虛下陷或濕熱迫血,致肛周靜脈叢迂曲腫脹,久之形成團塊,臥時減輕,久立加重。
  4. 炎症性外痔:外感風熱或濕毒蘊結,局部紅腫焮痛,甚則破潰流膿。
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外痔,首重辨證施治,以外治法為先,兼參內服調理:

  • 外治法
    • 熏洗:以清熱解毒、活血化瘀之劑煎湯坐浴,常用方如《外科正宗》之「五倍子湯」,或單用馬齒莧、苦參、芒硝等煎湯溻漬。
    • 針灸:取長強、承山、二白等穴,以疏泄肛腸濕熱;或於痔核局部施以火針,散結消腫。
    • 結扎或切除:對頑固贅皮或血栓,可予結扎枯痔或手術祛除,古籍載有「砭鐮」「掛線」等術。
  • 內服藥
    若見濕熱下注,可投「止痛如神湯」加減;氣滯血瘀者用「桃仁承氣湯」;若合併感染,則選「黃連解毒湯」合「仙方活命飲」,以清熱涼血、化瘀解毒。

病機探微
《瘍科心得集》云:「痔者,乃素積濕熱,過食炙煿,或久坐血脈不行……以致濁氣瘀血流注肛門。」外痔之成,與脾胃運化失職、肺氣不降及肝氣鬱滯相關,其標在局部瘀結,其本多責之氣血失和。故除局部治療外,亦需調理臟腑,如健脾化濕、疏肝理氣等,以防復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