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外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外眥,又稱銳眥、小眥、眼梢頭、眼小嘴、眼小睫或眼小角,為中醫解剖名詞,首見於《靈樞·癲狂》。此部位位於上下眼瞼的顳側聯合處,即目之外側眼角,為足少陽膽經的起始點,與經絡循行及氣血輸布密切相關。
中醫理論中的外眥
- 經絡歸屬:
外眥屬足少陽膽經所主,《靈樞·經脈》載:「膽足少陽之脈,起於目銳眥。」此處為膽經氣血起始之處,與少陽經的樞機功能相聯,影響頭面部的氣機升降與視覺功能。 - 五輪學說:
中醫「五輪學說」中,外眥屬血輪,對應於心與小腸。雖其直接生理功能較少被論及,但因其為經絡交會之處,臨床上外眥紅腫或異常多與心火旺盛、膽經鬱熱相關。 - 病理表現:
- 外眥赤痛:多因風熱外襲或膽火上炎所致,常見於針眼(麥粒腫)、椒瘡(沙眼)等眼疾。
- 外眥開合不利:可能與少陽經氣不利或筋肉失養有關,可見於中風後遺症或面癱患者。
-
與內眥的區別:
內眥(大眥)為上下眼瞼鼻側聯合處,屬手太陽小腸經與足太陽膀胱經,主淚液分泌;而外眥偏重於少陽經的氣機調節,二者生理病理各異。
古籍考據
《黃帝內經》除《靈樞·癲狂》提及外眥外,《靈樞·經脈》亦強調其為膽經之始,後世醫家如明代《類經》進一步闡釋:「銳眥為少陽之部,其病多從火化。」說明外眥的病症多與火熱之邪相關。
現代應用
中醫針灸與外治法中,外眥附近的穴位如瞳子髎(膽經穴)常用於治療偏頭痛、目赤腫痛等,反映外眥作為經絡樞紐的臨床價值。此外,眼科辨證時,外眥的色澤、形態變化可作為診斷膽經或心臟鬱熱的參考依據。
綜上,外眥雖為目之一隅,然在中醫理論中,其經絡歸屬與病理意義深遠,體現了中醫「局部與整體相聯」的辨證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